Author: king

簡媜〈一竿冷〉2023

2023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一竿冷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奧嗎?抑或水比山更遼闊、是哪一個參訪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成了古往今來,登臨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於容納參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願意仁足的小草;既允許夜半狼嗷、空穴虎嘯,又願意開放枝葉,招待流浪的蟬嘶、迷路的啼鳥。山願意合抱,讓雨水注成湖泊,也願意裂身,讓瀑布發聲。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憑雷劈暴雨;也忍住乾旱季節不知從何而來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與幻滅共生的人世上閉目養神。 水的流動多麼像智慧之路。水從來不眷戀過往,流動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迴旋於礁石,思索如何繞身而過,輕輕地揚棄了河道上的頑石,既不爭辯,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導它們水的涵意。至於飄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願意負載它們,做它們的足、卻在流程裏教會它們,凡是離鄉背井追尋更寬闊天地者必須永遠是個孤獨者。 水不曾允許它們在河面上發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們腐朽的體膚。就連天光雲影。也無法沉澱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過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斷招搖、魚群願意繁殖以豐富水的倉國,但水哉水哉,流動是唯一的命運,純粹的命運。 水比山深諳隨勢應變的道理,烈雨只會豐沛它的力量,至於火,從來沒有一場火在水面上進行。水只是它自己,於江與萬川同一道宿命,朝著真理的海洋奔赴,為了呼應更遼闊的海洋的召喚;為了尋求更深沉的智慧。 兩岸桃李,是揮淚的宮女;那河腹的遊魚只是一群企圖牽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們,這一別就是永遠了。 山與水的對話,迴響在天地之間。當山以洪鐘形的綠意招呼,水回應以短笛。像兩位久未謀面卻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聲對答。 「為何你總是趕路;難道萬頃田地不值得你獻身?一塘魚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聲聲要與海洋會合,如果千江萬川不匯聚為海,這世上的生靈豈不擁有更寬廣的土地,鋤出他們的家園,種植他們的米粟?」山問。 「我豈能成全短暫的榮華?如果千江萬川耽溺於小小的宅舍,在草樹魚糧之中慢慢耗盡血脈,誰來成全滄海?誰顯示給生靈,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無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華之鑰無法開啟永生的琉璃門。我多希望微笑永遠停留在於民臉上、但我更願意海洋啟示他們關於不可捉摸、無法猜測的生之奧秘。幻滅是唯一能洗盡他們臉上的油脂,教他們做一個謙卑的人,做一個緘默的人!」水答。 「那麼,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暫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擔憂狂嘯的浪頭席捲一切,把短暫生辰裏僅有的歡樂吞沒。是故,我願意永遠固守在此,至少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濤追趕不到的,他們可以攜帶妻小到我的懷抱裏躲避;我預先準備柴薪與蔬果,讓他們取火升煙。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煙,可以前來分食。如果,你執意以死亡驚嚇他們,我亦執意張起綠蔭,讓他們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連接生命,以人造人,永遠抵禦你的偷襲!」 「你豈能抵擋無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願意子子孫孫荷鋤移山,拿你來填平海洋。就算你鎮住了海,而你原來的位置也變成了海。這世上,有多少繁榮的山,便有多少幻滅之海;有多少生的貪愛,便有多少死之恐懼。你我豈是為敵的,我們一動一靜,一實一虛,無非為了等待一個真正認識我們的人,他站在你的巔峰吟誦水的歌謠,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讀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諦聽我,從我的無情裏註釋你啊!」 山仍然盤坐,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為了幻滅:仁者以身為泥,種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觀照。當死亡襲擊生靈,肉身還給山,而眸底的人淚屬於水。 山水的對話在冰封的寒冬裏沉默了。卻有一名蓑衣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葉,抖落一樹雪花。他削成釣竿,以竿為杖,踏着銀白的雪徑來到江畔。江面浮著薄冰,彷彿一江凍結的語言。

Continue Reading →

陳列〈我們去唱歌〉2023

2023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我們去唱歌 朋友說:「我們去唱歌吧。」我說:「這樣鄉下怎麼會有唱歌的地方?」他說:「有啦,有一家小雜貨店在路口,連接縣道三角庄那裡,裡面設有投幣式的卡拉ok。」我曾好幾次聽他唱歌,歌喉很好,而且都唱得很投入、很開懷,那種快樂的表情和模樣,平常難以看到。我因此說:「好啊。」他於是把龍眼樹下,大木塊上兩個咖啡杯,還有一本書收拾入屋,然後鎖門,向蹲坐在屋簷下的一隻小黑狗,揮揮手說再見。 我們沿著村中唯一的一條直路走,路的盡頭就是朋友所說的路口,距離有一公里多吧,但這時整條路上看不到任何人或車,路邊溝渠裡的水一直咕嚕咕嚕著,急速往前流。我們走過接連好幾片野草密長的廢耕地,一個池塘,兩處花生田,兩戶獨立在田野間的住家,其中一戶以七里香的樹籬,另一戶四周都是高高直立的檳榔樹,樹下有幾欉九重葛,繽紛盛開的花分兩色,橘紅與粉紅。天色盡是一概地淺灰,但全沒有會下雨的意思,斑鳩在不遠的某處頻頻叫喚。我們繼續走過住屋較密集的路段,門戶有的關閉,有的半掩著。幾次聽見電視機裡的聲音在屋內回響。一個男子向壁側躺在屋廊下的一張長籐椅上,一位婦女在巷子裡收晾曬的衣服,一些蒼蠅在已收攤的肉砧上飛舞。 朋友曾跟我說過這個小村子的歷史。最初只是少數幾間茅屋工寮,然後逐漸集結成村,住的都是糖廠會社的工人,都是從他地,四處跋涉遠來討生活的人,他們從早到晚辛苦勞動,七、八十年過去了,也遇過好幾次嚴重火災、水患和地震,但也都熬過來了。而如今蔗糖產業式微。 我們走入路口那間小店時,一個歐巴桑從幽暗中的座椅站起來,對著我的朋友問說:「要唱歌是嗎?」然後開亮日光燈。原來是一間鐵皮屋子,靠路旁的角落,用來賣香菸、檳榔、飲料和麵食,其它部份則放了兩套塑膠座椅,朋友跟她換了兩百塊銅幣,我們開始唱歌。 大多是一些台語老歌,旋律滄桑,歌詞裡常有命運、奔波、艱辛、等待、漂泊、寂寞、哀愁之類的字眼,詠嘆人世遭遇,也提醒無奈中不可喪失的意志勇氣。我們盡情地唱,唱得好像很歡樂,歌聲飄出屋外,可能還越過馬路,飄入另一邊,像是綿綿無盡的糖廠甘蔗園。朋友說:「唱啊,盡量唱啊,既然來了,就高高興興唱啊。」是啊,唱,唱給自己聽,唱給寂寞無聲的村子聽,唱給沒落的甘蔗田。 賞析 〈我們去唱歌〉,以樸實的敘事與細膩的描寫,呈現了一場簡單卻充滿情感的鄉村卡拉OK之旅。文中透過「唱歌」這一行為,折射出鄉村的寂寞與滄桑、產業的興衰、人生的無奈與堅持,並在平淡的日常生活裡,流露出一種淡淡的鄉愁與生命的韌性。 主題分析 1. 鄉村的寧靜與滄桑 2. 唱歌的象徵意義:在無奈中尋找歡樂 3. 產業的興衰與時代的變遷

Continue Reading →

周國平〈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022

2022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一 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願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系的頹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愛默生就屬於這些我頗願結識一番的哲學家之列。 我對愛默生嚮往已久。在我的精神旅行圖上,我早已標出那個康科德小鎮的方位。尼采常常提到他。如果我所喜歡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他所喜歡的一位朋友,我知道我也準能喜歡他的這位朋友。 作為美國文藝復興的領袖和傑出的散文大師,愛默生已名垂史冊。作為-名哲學家,他卻似乎進不了哲學的「正史」。他是一位長於靈感而拙於體系的哲學家。他的「體系」,所謂超驗主義,如今在美國恐怕也沒有人認真看待了。如果我試圖對他的體系作一番條分縷析的解說,就未免太迂腐了。我只想受他的靈感的啟發,隨手寫下我的感觸。超驗主義死了,但愛默生的智慧永存。 二 也許沒有一個哲學家不是在實際上試圖建立某種體系,賦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聲稱反對體系的哲學家也不例外。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會屈從於任何公式,沒有一個體系能夠萬古長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會被體系的廢墟掩埋,一旦除去體系的虛飾,它們反以更加純粹的面貌出現在天空下,顯示出它們與陽光、土地、生命的堅實聯繫,在我們心中喚起親切的迴響。 愛默生相信,人心與宇宙之間有著對應關係,所以每個人憑內心體驗就可以認識自然和歷史的真理。這就是他的超驗主義,有點像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學。人心與宇宙之間究竟有沒有對應關係,這是永遠無法在理論上證實或駁倒的。一種形而上學不過是一種信仰,其作用只是用來支持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立場。我寧可直接面對這種人生態度和價值立場,而不去追究它背後的形而上學信仰。於是我看到,愛默生想要表達的是他對人性完美發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他的哲學是一首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的個性解放的讚美詩。 但愛默生的人道主義不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單純回聲。他生活在十九世紀,和同時代少數幾個偉大思想家一樣,他也是揭露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的先知先覺者。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在現實中卻成了碎片。「社會是這樣一種狀態,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昂然地走來走去,許多怪物——一個好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一個肘彎,但是從來不是一個人。」我想起了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對人的異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話:「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他們的理論歸宿當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樣熱烈懷抱著人性全面發展的理想。往往有這種情況:同一種激情驅使人們從事理論探索,結果卻找到了不同的理論,甚至彼此成為思想上的敵人。但是,真的是敵人嗎? 三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著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創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幾乎一切創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籍懷著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談到「文殛」,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造力。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愛默生也說:「我寧願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願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許多人熱心地請教讀書方法,可是如何讀書其實是取決於整個人生態度的。開卷有益,也可能有害。過去的天才可以成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為壓抑自己的偶像。愛默生俏皮地寫道:「溫順的青年人在圖書館裡長大,他們相信他們的責任是應當接受西塞羅、洛克、培根的意見;他們忘了西塞羅、洛克與培根寫這些書的時候,也不過是圖書館裡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時圖書館的藏書比現在少得多,否則他們也許成不了西塞羅、洛克、培根了。 好的書籍是朋友,但也僅僅是朋友。與好友會晤是快事,但必須自己有話可說,才能真正快樂。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後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我們讀一本書,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其餘一切,只是死的」知識「,也就是說,只是外在於靈魂有機生長過程的無機物。

Continue Reading →

周國平〈一個人和三個人稱〉2022

2022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一個人和三個人稱 我,你,他,這是人人皆知的三個人稱代詞。在一定的語境中,它們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家喜歡用不同的人稱來敘述同一個主人公,不斷變換視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體感。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 涉及到自己,使用第一人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了,好像無須多說。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做了什麼,我愛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瞭然。然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表裡一致,敢作敢當,並不是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許多哲人把「成為你自己」看做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呢,一個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從來不跳出來從別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兩個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可缺少的。 先說第三人稱。在別人的眼裡,我是一個「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稱看自己,實際上就是用別人的或者說社會的眼光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角色。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這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複可悲的境地。當然,別人的意見只能做參考,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據我觀察,在不少人身上,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了,以至於他們只是在依據別人的意見生活,陷入了另一種盲目。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那麼,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個人當做「你」對待,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面對面,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誠懇交流。如果不是這樣,心裡仍偷偷地打量著和提防著面前的這個人,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做一個「你」,而是當做一個「他」了。 與此相類似,當我們把自己看做一個「他」的時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候還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表現、作用、地位、名聲之類的東西。相反,對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種既超脫又體貼的眼光,所關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質的方面。這時候,我們就好像把那個在人世間活動著、快樂著、痛苦著的自己迎回家中,懷著關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談心。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 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 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賞析 〈一個人稱和三個人稱〉以語言學中的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第三人稱(他)為出發點,進一步探討人對自我的認識與反思,並提出了一種有趣的「多重視角自省法」。 文章透過對不同人稱視角的分析,提醒我們:要認識自己,不能只站在「我」的角度,而應該同時具備「他」的旁觀、審視,以及「你」的關懷、對話。這不僅是自我修養的方式,也是一種讓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 主題分析 1. 第一人稱:「做自己」

Continue Reading →

徐國能〈火車與橘子〉| 2021

2021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火車與橘子 一位要去遠處幫傭的十四歲女孩,衣衫襤褸,面容慘澹,手上臉上滿是凍瘡,她拿著三等車廂的火車票卻搞不清楚狀況,糊里糊塗地跑到頭等艙來。不管煤煙與寒冷,她奮力拉開厚重的玻璃窗,旁邊的富家青年正想斥責她,卻發現她只為了在火車行過小村落時,把懷中五六個「染著陽光般溫暖顏色的橘子」,拋向等在鐵路旁為她送行的年幼弟弟們…… 這是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發表在一九一九年的作品,我一直覺得,小說中那個冷眼旁觀,先是對女孩滿懷鄙夷,爾後卻另眼相看的青年,其實就是芥川龍之介自己。 我不喜歡在假日早起趕火車,意識迷濛地擠在人潮擁攘中,空氣窒悶而潮濕,我幾乎想借用芥川那方白手帕來摀住口鼻了。在座位上怔忡許久,直到列車竄出地底,一抹金黃的朝陽透入車窗,我才恍然回神過來,旅途就順著鐵軌慢慢展開了。 火車穿過水塘與田野,也奔馳過小小的市鎮,也許是星期日的清晨,車廂內雖然擁擠,但小鎮的街上卻十分空蕩,那些瓦斯行、機車買賣、內兒科診所、西服號、卡拉OK……,好像還沉睡在他們安詳的夢裡,眼睛的鐵捲門還沒有拉起來,今天不一定做生意,是可以多賴一下床的日子。「那是多麼靜謐的一個世界啊 !」我在心中感歎著,竟莫名地想起芥川這個小故事,我猜那被拋向孩子們的,也許是被我們現在稱為「蜜柑」的那種小小黃黃的果實,皮薄而緊實。我不知道那些蜜柑摔壞沒有,三個弟弟當下所分享的,是獲得珍果的喜悅,還是也明白了一些將要遠行受苦的姐姐,心中那份捨不下的情感。 而誰會永遠記住這種滋味呢? 與一個還沒睡醒的小鎮擦肩而過,我深深覺得這是多麼浪漫而又多麼遺憾的一件事。現代人受限於時間壓力與人情世故,只能孤絕地活在自我的苦悶中;「行止匆匆」讓我們顯得無情又無欲,好像活著只為了遠方。然生命的微小片段每一刻都和世界輕輕擦撞,我多麼想探知,那些行過的陌生地,究竟潛藏著什麼心事,包蘊了如何的內涵?愛蜜麗.狄瑾蓀(Emily Dickinson,一八三○酖一八八六)的詩說: 一顆露珠就滿足了自己, 也滿足了一葉小草。 而且感覺:輪迴是何等遼闊, 而生命是何等渺小! 在日日的相逢與錯過中,那瞬間的緣起緣滅似乎毫無意義,但若深切地去體會恆存於生活周遭的一個動作、一股氣息、一脈眼神或一片光影,許多滋味便如少女奮力拋出的蜜柑,有著無可言說的滄桑。而我們或許能在窺見他者人生一鱗半爪的剎那,懂得一些更複雜的情感與價值,正如草葉上的露珠,圓滿無私地映照了大千世界,進而知覺了「輪迴是何等遼闊,而生命是何等渺小」,心中的驕傲、孤獨與自戀,也就輕輕放下了。 神馳於火車上,一幕又一幕的風景飛逝,啃著十分甜膩的麵包,突然也很想嘗嘗小說中,染著陽光般溫暖顏色的橘子。火車穿出山洞,遠處的小丘陵綠草如茵,真是風日甜美的假日啊!我想,如果是幼←的我站在一個命運必經的轉彎路口,列車隆隆駛過,我又該用什麼情懷,去接住姊姊從她的故事裡拋來的蜜柑呢?

Continue Reading →

撕開藍色窗簾

George,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大型及中小型補習社。語文科主任。文學獎得主。 DSE閱讀理解技巧系列︰ 藍色窗簾 每到考試季節,藍色窗簾必會在兩岸三地出現,嘲笑出題者又超讀文本,為文學作品安插無中生有的想法。 先回到梗圖本身:「窗簾是藍色的。」國文老師說:「作者對窗簾的描寫,透露他心中巨大的憂鬱,導致他無法繼續忍受這生活。」作者說:「這是面他媽的藍色的窗簾。」 要討論以上差異,當然可祭出一大堆文學批評理論,甚麼作者已死,甚麼讀者接收。的確做學術研究的話,問題有很多討論空間,但只就中學生考試的程度,拿「藍色窗簾」來攻擊考評制度,不太站得住腳。 做文學創作,「剪裁」是重要一環。電影母片(尤其是紀錄片)動輒幾千分鐘,導演最後將甚麼鏡頭剪入正片,每一分鏡,每一分秒,都有其意義。同理,作家將生活經歷熔鑄為文字,每一段落,每一字詞,都有其功用。房間既然有藍色窗簾,難道就沒有白色水杯黃色座燈黑色螢幕木色書枱嗎?為甚麼不統統寫下? 好的作品沒有冗字,好的作家也沒有。 但真有作者跳出來:「這是面他媽的藍色的窗簾。」只能說這是個他媽的不入流作者。文學作品(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是「時間藝術」,本身沒有顏色,創作者要注入色彩,當有所用心。(記得大學修過一科「世界藝術」,攝影系的同學解讀作品時,就特別喜歡從色彩入手。)無論哪門子的藝術家,不可能不知每一絲色彩都會影響情感基調,不可能隨意塗抹自己的心血。而一篇作品要被考試局「青睞」,作者不可能是路人甲乙丙丁,作品每個字每個標點都經反覆推敲,中學生就不好去爭論這只是平實敘事了。 DSE 2018 藍色窗簾事件 答案其後交由中文科老師評改,老師指上述答案在4分之中只能取2至3分,稱作答方向雖然正確,惟結合全文說明分析部份太少,難以取得好分數。林黛嫚笑言,自己作答亦無法取得滿分,應可安慰很多考生,「這不是可以安慰很多人嗎?因為連作者都寫不好」。 至於連原作者都不會做題目,答不到標準答案呢?首先要想記者於考試當天,臨急臨忘向原作硬塞試題,他們回應幾句,也沒有心去給你認真作答。這些人不是名牌作家就是大學教授,動真格的話,就算不是自己作品,寫三萬字解讀都不成問題,你就以為他們真的不會了?而且無論是徐國能回答〈第九味〉,還是林黛嫚回答〈孤獨的理由〉,他們在六分的長題目,拿到兩三分,好事者很隨便就可以說︰「看,連作者都拿不到滿分。」但事實上,長題目的考生平均表現,低於一分,即是說六個考生答題,極其量只有一個人拿到一分。原作隨便拿兩三分,還有甚麼好批評呢? 但話說回頭,考試局超譯的地方多的是,只是不在於「藍色窗簾」這層次。有緣再說。 想閱讀卷進步更多?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你的當然之選︰ 正在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Continue Reading →

芥川龍之介〈橘子〉| 2021

2021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橘子 冬天的一個夜晚,天色陰沉,我坐在橫須賀發車的上行二等客車的角落裏,呆呆地等待開車的笛聲。車裏的電燈早已亮了,難得的是,車廂裏除我以外沒有別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見一個送行的人,只有關在籠子裏的一只小狗,不時地嗷嗷哀叫幾聲。這片景色同我當時的心境怪吻合一的。我腦子裏有說不出的疲勞和倦怠,就像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麼陰郁。我一動不動地雙手揣在大衣兜裏,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報掏出來看看。 不久,發車的笛聲響了。我略覺舒展,將頭靠在後面的窗框上,漫不經心地期待著眼前的車站慢慢地往後退去。但是車子還未移動,卻聽見檢票口那邊傳來一陣低齒木屐的吧嗒吧嗒聲;霎時,隨著列車員的謾罵,我坐的二等車廂的門咯嗒一聲拉開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姑娘慌裏慌張地走了進來。同時,火車使勁顛簸了一下,並緩緩地開動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從眼前掠過,送水車仿佛被遺忘在那裏似的,戴紅帽子的搬運夫正向車廂裏給他小費的甚麼人致謝——這一切都在往車窗上刮來的煤煙之中依依不捨地向後倒去。我好容易鬆了口氣,點上煙卷,這才無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對面的姑娘的臉。 那是個地道的鄉下姑娘。沒有油性的頭發挽成銀杏髻,紅得刺目的雙頰上橫著一道道皸裂的痕跡。一條肮髒的淡綠色毛線圍巾一直耷拉到放著一個大包袱的膝頭上,捧著包袱的滿是凍瘡的手裏,小心翼翼地緊緊攥著一張紅色的三等車票。我不喜歡姑娘那張俗氣的臉相,那身邋遢的服裝也使我不快。更讓我生氣的是,她竟蠢到連二等車和三等車都分不清楚。因此,點上煙卷之後,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這個人,我就把大衣兜裏的晚報隨便攤在膝蓋上。這時,從窗外射到晚報上的光線突然由電燈光代替了,印刷質量不高的幾欄鉛字格外明顯地映入眼簾。不用說,火車現在已經駛進橫須賀線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個隧道。 在燈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報,上面刊登的淨是人世間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問題啦,新婚夫婦啦,讀職事件啦,訃聞等等,都解不了悶兒——進入隧道的那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火車在倒著開似的,同時,近乎机械地瀏覽著這一條條索然無味的消息。然而,這期間,我不得不始終意識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臉上的神氣儼然是這卑俗的現實的人格化。正在隧道裏穿行著的火車,以及這個鄉下姑娘,還有這份滿是平凡消息的晚報——這不是象徵又是甚麼呢?不是這不可思議的、庸碌而無聊的人生的象徵,又是甚麼呢?我對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懶,就將還沒讀完的晚報撇在一邊,又把頭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闔上眼睛,打。起吨兒來。 過了幾分鐘,我覺得受到了騷擾,不由得四下裏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甚麼時候竟從對面的座位挪到我身邊來了,並且一個勁兒地想打開車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開。她那皸裂的腮幫子就更紅了,一陣陣吸鼻涕的聲音,隨著微微的喘息聲,不停地傳進我的耳際。這當然足以引起我幾分同情。暮色蒼茫之中,只有兩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見火車就要開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這姑娘為甚麼特地要把關著的車窗打開。不,我只能認為,她這不過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因此,我依然懷著悻悻的情緒,但愿她永遠也打不開,冷眼望著姑娘用那雙生著凍瘡的手拼命要打開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車發出凄厲的聲響沖進隧道;与此同時,姑娘想要打開的那扇窗終於咯噎一聲落了下來。一股濃黑的空氣,好像把煤煙融化了似的,忽然間變成令人窒息的煙屑,從方形的窗洞滾滾地涌進車廂。我簡直來不及用手絹蒙住臉,本來就在鬧嗓子,這時噴了一臉的煙,咳嗽得連氣兒都喘不上來了。姑娘卻對我毫不介意,把頭伸到窗外,目不轉睛地盯著火車前進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來的風吹拂她那挽著銀杏譬的鬢發。她的形影浮現在煤煙和燈光當中。這時窗外眼看著亮起來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氣味涼颼颼地撲了進來,我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這樣,我准會沒頭沒腦地把這姑娘罵上一通,讓她把窗戶照舊關好的。 但是,這當兒火車已經安然鑽出隧道,正在經過夾在滿是枯草的山嶺當中那疲敝的鎮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傖的茅草屋頂和瓦房頂鱗次櫛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號吧,一面顏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懶洋洋地搖曳著。火車剛剛駛出隧道,這當兒,我看見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柵欄後邊,三個紅臉蛋的男孩子並肩站在一起。他們個個都很矮,仿佛是給陰沉的天空壓的。穿的衣服,顏色跟鎮郊那片景物一樣凄慘。他們抬頭望著火車經過,一齊舉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嚨拼命尖聲喊著,聽不懂喊的是甚麼意思。這一瞬間,從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個姑娘伸開生著凍瘡的手,使勁地左右擺動,給溫煦的陽光映照成令人喜愛的金色的五六個桔子,忽然從窗口朝送火車的孩子們頭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氣,登時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當女佣,把揣在懷裏的幾個桔子從窗口扔出去,以犒勞特地到道岔來給她送行的弟弟們。 蒼茫的暮色籠罩著鎮郊的道岔,像小鳥般叫著的三個孩子,以及朝他們頭上丟下來的桔子那鮮艷的顏色——這一切一切,轉瞬間就從車窗外掠過去了。但是這情景卻深深地銘刻在我心中,使我幾乎透不過氣來。我意識到自己由衷地產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悅心情。我昂然仰起頭,像看另一個人似地定睛望著那個姑娘。不知甚麼時候,姑娘已回到我對面的座位上,淡綠色的毛線圍巾仍舊裹著她那滿是皸裂的雙頰,捧著大包袱的手裏緊緊攥著那張三等車票。 直到這時我才聊以忘卻那無法形容的疲勞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議的、庸碌而無聊的人生。 賞析 這篇〈橘子〉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是一篇極具象徵意味的短篇小說。文章透過一名「厭世」的乘客與一名「純真」鄉下少女的對比,描寫人性中的冷漠與溫暖,並借「橘子」這一意象傳達出希望、善良與人性的光輝。 主題分析 1. 人生的無奈與冷漠 2.

Continue Reading →

利格拉樂.阿𡠄〈夢中的父親〉| 2020

2020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夢中的父親 最近半年,常常與父親相遇,在夢境裡;如真似幻,讓我好幾次自夢境中醒來,卻又分不清楚那是作夢還是回憶?夢裡的他,還是一如十數年前他離世的樣貌,巍峨的白髮,水腫的身軀,和一臉嚴肅的表情,十足是個讓人會害怕的長者之貌。 父親過世十幾將近二十年了,在他過世同年出生的孫子,現在都已經退役投入職場了,若不是因為最近父親常在夢裡出現,我都要忘記他離開原來已經有這麼久遠的時間;妹妹打電話來說,她最近也常在極度疲累的夜晚裡,被久違不見的父親造訪夢境,但卻不見父親開口說一句話,她問我:「父親是不是有甚麼事情要交代?」我沉默地掛上電話,卻忍不住點起了菸放上案頭,心底默默地問著:「爸,您有甚麼話要說嗎?」 父親是個寡言的人,從小,只要見著他點起一根長壽,接下來便可以看到父親陷入沉思的表情,那表情常常以一種令人敬畏的方式呈現,即便是再得寵的長女如我,也不敢輕易地在此時前去打擾他。後來,我隨著父親的蒼老逐漸長大,這才慢慢地自他的口中得知,那些年來點著菸的沉默時光裡,是離家多年的父親憶起遠離許久的大陸老家,那種思念像極了戰爭時受傷的傷口,總在不經意間就襲上胸口,足以讓他久久無法喘氣。 我不懂,至少當年的我無法感受;直到,我自己也成為離家的遊子之後,才了解父親口中所敘述地那種疼痛感,而無法喘氣竟直逼窒息的程度。原來,思念是一種這麼折磨人的感覺,然而,我離家再怎麼遠,也總有方法可以抵達,那麼父親呢?尚未解嚴的時代,他要如何處理椎心刺骨的思鄉感?因為有家歸不得啊! 我為父親點起了一根菸,那大概是我少數對於父親還有的生活印象之一,因為,這種時光出現的頻率,隨著父親老去的速度愈來愈高,尤其在他即將離世的前二年,當時,他已經預知自己的死亡即將到訪嗎?我依稀還記得,就在父親離世前幾周,他拉著我的手說著:「ㄚ頭,我就快要可以見到你的姥姥了,我真想她啊!」那一年我十七歲,也知道不過幾年前,透過香港的親友來信轉達姥姥的死訊,父親怎麼就快要見到已然過世的姥姥呢? 過於年輕的我,沒將父親那一席話放在心上,直覺認為那是他過於思念老家的緣故,沒想到,就過了幾周而已,父親因為中風倒在家裡的浴室中,再也沒醒來過,並且,走的極快,沒有任何痛苦,甚至,快得連隻字片語都沒留下;這種遺憾,在往後幾年不斷地折磨著我,此刻才終於理解父親有家歸不得的疼,因為,無論我回家幾次,都再也看不到父親沉默的身影了。 自此,每當思及父親時,我也總愛點起一根菸,陷入當年與父親相處的點滴時光中,甚至開始慢慢地也抽起菸來,在煙霧瀰漫中,似乎可以遇見父親出現在縹緲裡,甚麼也不說的只是望著我,一如他在世的時候,一如他離世的時候;或許,這就是父親存在的一種姿態。 第一根菸就快燒完了,父親如真似幻的身影依然沒出現;這半年,他不斷出現在我與妹妹的夢境中所謂何來呢?我開始認真地想著關於父親種種的日子,是冥誕嗎?父親的生日早已過去,那是牛郎織女相會的前一日;是忌日嗎?時序尚未到達,那該在農曆年過後、極冷的季節;那麼,還會有甚麼?這才驚覺,原來現世的生活裡,與父親相關的紀念日只剩下二個。 有甚麼事情是我們做子女的人所遺忘的嗎?父親的骨灰放在靈骨塔裡,為得是終有一天要將他送回朝思暮想的大陸老家,我想,這應是父親最後沒來得及說出口的遺願吧!前幾年輾轉和老家相關的親戚聯繫上,告知了父親的死訊,並表達想要將父親骨灰送回老家的想法,電話那頭倒是沉默了幾十秒的時間,然後淡淡地說著:「既然人都走了,就別這麼麻煩吧,放在哪兒不都一樣!」 這意思,隱藏的內容是甚麼?是要我們別送回去了?我心底有滿滿的疑惑,卻無法對著電話那頭該要叫聲「姐姐」的女子提出;於是,父親的骨灰罈就這麼放在靈骨塔裡,直到現在。那時距離此際也有七、八年的時光了吧,父親是為了這件事情出現在我與妹妹的夢境裡嗎?因為,我和妹妹曾在他的骨灰罈前焚香告知,然而,這件事情卻從未實現過。 我燃起了第二根菸,試圖透過雲煙裊裊和父親溝通:思緒繼續在過往中打轉,將父親送回大陸老家的事情後來怎麼發展了?我想了好久,腦海中出現的是妹妹的不滿叫罵、母親的沉默不語和父親同袍的低聲啜泣,那些和父親一樣蒼老的遊子為什麼哭泣呢?想不起來的焦慮,讓我忍不住也點了根菸自己抽著,就在第一口焦油侵入肺腔的時候,猛然憶起了一句話:「活著回不去,死了沒人要啊!」那是和父親極為要好的同鄉,伴隨著眼淚脫口而出的話語。 而不過就在前二年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的長輩也因病撒手人寰;據說,他的骨灰也寄放在某一座廟宇裡,因為地點就在南部,所以妹妹偶爾會在年節時前往上香,畢竟,這位長輩在台灣未再娶,沒有子嗣可以前往祭拜,和父親情同兄弟的感情,就讓我們順道盡份孝心吧;想當初,父親還曾經開玩笑地說,若是自己走了,母親就要託給他「代為照顧」了,我們都知道那是甚麼意思。 第二根菸突然熄了,無風、無故、熄了!還剩好大一截,就在我思及母親的時候。父親來夢中,為得是母親嗎?這些年來母親急速蒼老,變化就如當年的父親一樣,頭髮白了、身軀腫了、愈來愈沉默了,唯一的差別是她不抽菸,父親掛心的是愈來愈老的妻子嗎?我拿起了電話,按下再熟悉不過的電話號碼,給遠在南方部落裡逐漸老去的母親,那頭有人接了話筒,是母親沙啞的聲音傳來,我鼻頭酸酸地回答:「媽,是我啦!」 賞析

Continue Reading →

錢鍾書〈談教訓〉| 2019

2019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談教訓 嫌髒所以表示愛潔,因此清潔成癖的人寧可不洗澡,而不願借用旁人的浴具。穢潔之分結果變成了他人和自己的分別。自以為乾淨的人,總嫌別人齷齪,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骯髒,還比清潔的旁人好受,往往一身臭汗、滿口腥味,還不肯借用旁人使過的牙刷和手巾。當然,除非肯把情人出讓的人,也決不甘以手巾牙刷公諸朋友。這樣看來,我們並非愛潔,不過是自愛。「潔身自好」那句成語,頗含有深刻的心理觀察。老實說,世界上是非善惡邪正等等分別,有時候也不過是人我的差異,正和身體上的穢潔一樣。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總先把世界上人說得都是壞蛋;自己要充道學,先正顏厲色,說旁人如何不道學或假道學。說到此地,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聊齋》裏女鬼答覆狐狸精的話:「你說我不是人,你就算得人麼?」 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這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做人類的義務導師,天天發表文章,教訓人類。「人這畜生」(That animal called man),居然未可一概抹殺,也竟有能夠捨己忘我的。我更奇怪,有這許多人教訓人類,何以人類並未改善。這當然好像說,世界上有這許多掛牌的醫生,仁心仁術,人類何以還有疾病。不過醫生雖然治病,同時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藥水,好討辣價錢;救人的命正是救他自己的命,非有病人吃藥,他不能吃飯。所以,有導師而人性不改善,並不足奇;人性並不能改良而還有人來負訓導的責任,那倒是極耐尋味的。反正人是不可教誨的。教訓式的文章,於世道人心,雖無實用,總合需要,好比我們生病,就得延醫服藥,儘管病未必因此治好。假使人類真個學好,無須再領教訓,豈不閒煞了這許多人?於是從人生責任說到批評家態度,寫成一篇篇的露天傳道式的文字,反正文章雖不值錢,紙墨也並不費錢。 人生中年跟道學式的教訓似乎有密切的關繫。我們單就作家們觀察,也看得到這個有趣的事實。有許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擔子,對於眼前的一切人事,無不加以咒罵糾正。像安諾得、羅斯金、莫里斯(William Morris),以及生存著的愛利惡德(T.S.Eliot)、墨瑞(J.M.Murry)等等就是人人知道的近代英國例子。甚至唯美的王爾德,也臨死發善心,講社會主義。假使我們還要找例子,在自己的朋友裏,就看得見。這種可尊敬的轉變,目的當然極純正,為的是拯救世界、教育人類,但是純正的目的不妨有複雜的動机。義正詞嚴的叫喊,有時是文學創造力衰退的掩飾,有時是對人生絕望的惱怒,有時是改變職業的試探,有時是中年人看見旁人還是少年的忌妒。譬如中年女人,姿色減退,化裝不好,自然減少交際,甘心做正經家庭主婦,並且覺得少年女子的打扮妖形怪狀,看不上眼。若南(JulesJanin)說巴爾扎克是發現四十歲女人的哥倫布。四十左右的男人似乎尚待發現。聖如孔子,對於中年人的特徵也不甚了解;所以《論語.季氏章》記人生三戒,只說少年好色,壯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了說中年好教訓。當然也有人從小就喜歡說教傳道的,這不過表示他們一生下來就是中年,活到六十歲應當慶九十或一百歲。 有一種人的理財學不過是借債不還,所以有一種人的道學,只是教訓旁人,並非自己有什麼道德。古書上說「能受盡言」的是「善人」,見解不免庸淺。真正的善人,有施無受,只許他教訓人,從不肯受人教訓,這就是所謂「自我犧牲精神」。 從藝術的人生觀變到道學的人生觀可以說是人生新時期的產生。但是每一時期的開始同時也是另一時期的沒落。譬如在有職業的人的眼裏,早餐是今天的開始,吃飽了可以工作;而從一夜打牌、通宵跳舞的有閒階級看來,早餐只是昨宵的結束,吃飽了好睡覺。道德教訓的產生也許正是文學創作的死亡。這裏我全沒有褒貶輕重之意,因為教訓和創作的價值高低,全看人來定。有人的文學創作根本就是戴了面具的說教,倒不如乾脆去談道學;反過來說,有人的道學,能以無為有,將假充真,大可以和詩歌、小說、謠言、謊話同樣算得創作。 頭腦簡單的人也許要說,自己沒有道德而教訓他人,那是假道學。我們的回答是:假道學有什麼不好呢?假道學比真道學更為難能可貴。自己有了道德而來教訓他人,那有什麼稀奇;沒有道德而也能以道德教人,這才見得本領。有學問能教書,不過見得有學問;沒有學問而偏能教書,好比無本錢的生意,那就是藝術了。真道學家來提倡道德,只像店家來替自己存貨登廣告,不免自我標榜;絕無道德的人來講道學,方見得大公無我,樂道人善,愈證明道德的偉大。更進一層說,真有道德的人來鼓吹道德,反會慢慢地喪失他原有的道德。拉羅斯福哥(La Rochefoucauld)《刪去的格言》(MaximesSupprimees)第五八九條裏說:「道學家像賽納卡(Snque)之流,並未能把教訓來減少人類的罪惡;只是由教訓他人而增加自己的驕傲。」你覺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訓,你不由自主地擺起架子來,最初你說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覺得自己就是理想的人物,強迫旁人來學你。以才學驕人,你並不以驕傲而喪失才學,以貧踐驕人,你並不以驕傲而變成富貴,但是,道德跟驕傲是不能並立的。世界上的大罪惡,大殘忍——沒有比殘忍更大的罪惡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幹的。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來一個荒年,有時來一次瘟疫或戰爭,有時產生一個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實現不了的理想,伴隨著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動力,融合成不自覺的驕傲。基督教哲學以驕傲為七死罪之一。王陽明《傳習錄》卷三也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有我即傲,眾惡之魁。」照此說來,真道學可以算是罪惡的初期。反過來講,假道學來提倡道德,倒往往弄假成真,習慣轉化為自然,真正地改進了一點儿品行。調情可成戀愛,模仿引進創造,附庸風雅會養成內行的鑒賞,世界上不少真貨色都是從冒牌起的。所以假道學可以說是真道學的學習時期。不過,假也好,真也好,行善必有善報。真道學死后也許可以升天堂,假道學生前就上講堂。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 所以不配教訓人的人最宜教訓人;愈是假道學愈該攻擊假道學。假道學的特徵可以說是不要臉而偏愛面子。依照莎士比亞戲裏王子漢姆雷德(Hamlet)罵他未婚妻的話,女子化妝打扮,也是愛面子而不要臉(God has giventhou

Continue Reading →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019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喫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喫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麼!」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麫,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鑪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歎息着,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麽法子呢?…… 」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麽?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 」他流着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窼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 」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喫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溼,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眞可以。穢氣衝着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麽?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