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king

感物傷懷

George,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大型及中小型補習社。語文科主任。文學獎得主。 DSE中文卷一技巧 一連六篇文章,講解了六款文學體裁︰ 文學觸覺較敏銳的同學,應該已發現,縱使體裁有所不同,但很多解讀方法都共通。有些篇章,能夠以多種角度切入,如《繁盛》,既是感傷文學,又是史傳文學,核心思想卻只有一個。這就要引出更深入的文學批評理論︰其實文學作品,不是「感時」,就是「感物」。這是中國文學的本源,《毛詩序》如此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就是文學。文學這回事,用以表達情感。情感蘊藏在心中,寫出來就是文章。心裏有情感,說出來就是言語。言語表達不了,便長嗟短歎。長嗟短歎不能抒懷,就吟誦歌唱。吟誦歌唱都不夠盡興,就手舞足蹈。 感物傷懷 回到最初的一步,為甚麼心裏面會有情感呢?就必定是外界影響所至,事情發生了,時間過去了,人心才有所感。如果萬事不變,時間停頓,人的心境斷乎不會變化。中國文學裏所謂的「感物傷懷」,就是因着外物變化,而勾起心中波瀾(通常是傷感),心有波瀾,然後形之於文。 感物傳統,發祥於魏晉六朝,曹植的《贈白馬王彪序》就有一句︰「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也是這個時候,文人開始著眼於「物」與「情」的關係,開始為「情」而造「文」。但說下去就會牽涉到更複雜的「情景」關係,按下不表。 不過明白到這一點,已能夠理解,文學作品裏的描寫對象,就是「物」,作者的想法,就是「懷」。面對甚麼樣的文本都好,無論是詩歌、戲劇、散文、小說、繪畫或攝影,只要明白藝術家的心腸,至於他用甚麼表達手法,用甚麼修辭,用甚麼媒介,就相對不重要了。當然,作品也可以從純藝術的角度去欣賞,讀者可以細心解析作者的敘事技巧,讚歎他們說故事的功力。但是,考試不是藝術賞析,考試就是考試。作為考生,只要快速理解中心思想就可以了。而理解中心思想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看作者有沒有直接告白——如果沒有,就要從作者所抒的物入手,去思考「事物」的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象徵手法。DSE較難的文章,就是運用了大量象徵手法,把考生弄得暈頭轉向。無論是物件也好(橋、沙礫、番薯、跑道、橘子),是味道也好(酸甜苦辣鹹澀腥沖),全部都是表層面子。最高層次的解讀方法,其實毋須理會作品是甚麼文體,只要看穿象徵就可以了。當然,連文體都未完全記得,就說要看穿文體,未免太遠了。 想中文卷一進步更多?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是你的升級之選︰ 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除了DSE課程,亦有初中及小學全科補習。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

Continue Reading →

品嚐飲食文學

George,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大型及中小型補習社。語文科主任。文學獎得主。 DSE中文閱讀理解技巧系列 文章列表︰ 此系列討論散文文體,介紹文體觀念如何應用於中文考卷,前面幾篇文章,探討了五種文類︰感傷文學、史傳文學、遊觀文學、女性文學和懷鄉文學。還未看的同學,可以用上面的連結進入,提升個人語文深度。 飲食文學 今天說的文體,歷史尚短,面世不足百年。這與社會的發展有莫大關係,古人要三餐溫飽絕不容易,就算柴米不缺,也不像現代人般有雪櫃有飛機,輕易取得世界各地的食材,製成千變萬化的料理。正所謂「衣食足後知榮辱」,現代人愈來愈富庶,吃飽了就靈感爆發,催生飲食文學。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如此說︰ 飲食是生活的一部分,飲食文學著眼於以食物書寫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記憶裡的味道、親情的滋味、個人飲食經驗與審美感受、各種飲食/食物的源起與文化遞變。不同於一般介紹美食的文字,飲食文學透過書寫飲食/食物,更加深刻地訴說情感、時間與食物之間的「故事」。在味蕾與記憶的跳動之間,透過文字將飲食的美好、過往的記憶以及歷史典故,紀錄下來。 飲食文學,就是「說食物的故事」或「用食物說故事」,通過菜餚的味道,引出人情冷暖(通常是暖),是將味蕾結連心坎的體裁。人類是情感的動物,食物是情感的媒介,文學是情感的表達,食物蘊含人類最原始的觸覺,所謂「食,色,性也」,書寫食物,也就是書寫人生。 我們覺得好吃的食物,除了味道本身,也一定牽連到周圍的人和事。大概沒有一款菜餚,純粹因為味道絕佳,我們就念念不忘。離開了香港的人,常常掛在嘴邊的,是香港的魚蛋燒賣,大排檔的乾炒牛河, 還有超級市場的熱浪粟一燒……這些食物固然美味,但更值得懷念的,卻是香港這個城市本身。這就是味覺與回憶的關係。 2014 DSE 第九味 說到這裏,也不用叫大家去猜,DSE卷一考材之中,算得上「飲食文學」的就只有二零一四年徐國能的〈第九味〉,〈第九味〉是難得的好文章,如果有看這系列其他文章,應會記得它既屬感傷文學,也是史傳文學,但其實最恰當的歸類,卻是不折不扣的飲食文學。〈第九味〉以飲食為題,透過對食物滋味的探討,挖掘人生真意。作者描述大廚曾先生對味覺的獨到見解,食物雖可分為「辣甜鹹苦」四主味和「酸澀腥沖」四賓味,但在八味之外,卻有「第九味」。第九味,如此就成了文章謎題。文章一邊描述烹飪技藝,一邊思索人生哲理。味道的解析,實在是人生百態的隱喻︰「辣」有自重之道,「甜」有后妃之德、「鹹」是尋常真味、「苦」是修士隱意,種種種種,思迴百轉。 飲食文學的寫法,與其他文章大有不同。作者通常會將想說的話,如調味料般加入菜式之中,而不會像其他文章般,唯恐讀者不明白,在文章末段和盤托出。因此,要解讀飲食文學,就要特別留意作者提到的每碟菜式每份材料每種味道——雖然難解,但如果最後能明白,能與作者共鳴,卻會有遇到知音的喜悅。 〈第九味〉已是十年前的事,說不定考試局見多年未出飲食文學,又會拿來與同學共嚐啊! 下一篇,會討論更高層次的文學批評概念︰感物傷懷。(閱讀門檻︰5**) 想中文卷一進步更多? DSE

Continue Reading →

回歸懷鄉文學

George,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大型及中小型補習社。語文科主任。文學獎得主。 DSE中文卷一 此系列以文體討論為根本,講述對文體的理解,如何應用在卷一閱讀理解之上,上幾篇文章,已經介紹了四種傳統文類,分別是感傷文學、史傳文學、遊觀文學和女性文學。相信同學理解之後,已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掌握白話文閱讀篇章的立意。 但文體分類當然不只得四種,今天則會帶同學用另一角度切入,就是「懷鄉文學」。懷鄉文學是一種以「懷念故鄉」為主題的文學,通常由離鄉背井的人所創作,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記憶與鄉愁。這類文學作品多帶有淡淡的哀愁與感慨,回憶兒時經歷、家鄉風景、文化習俗,並對過去的生活產生美好的想像與追憶。 懷鄉文學 這一文學體栽,當然不是只中國獨有。自有人類以來,就有遷徒與轉移,既有遷徒與轉移,自然會有離家的浪子,亦有回不去的故鄉。於是,在遊子的想象之中,無論故鄉如何,都一定美好,值得眷戀,值得嚮往。在作家筆下,故鄉,就成了美好生活的象徵,連結着過去與未來,是人類靈魂歸宿。我們瑯瑯上口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一個懷鄉的故事;元代雜劇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訴說着遊子四處漂泊的悲哀;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寫出遊子奔波天涯,功業難成的窘迫。古代文學作品之中,隨便一數,就可數出幾千幾百首的懷鄉作品,就算歷經五四,這傳統當然不可能消退。而且隨着科技發達,世界政局劇變,離家的孩子愈來愈多,懷鄉文學必定力久不衰。 懷鄉文學之中,有很明顯的二元對立,凡與故鄉有關的,都屬美善︰土地、農田、村民、作物、郊野、花草……而與故鄉相對的,必定邪惡︰城市、高樓、水泥、汽車、輪船……這些作品裏面,無論是直抒胸臆,明明白白歌頌故鄉,或是以物象作為象徵,間接批評城市,都容易顯示出作者的價值取態。 DSE閱讀理解的懷鄉文學 我們又可以來想想,歷屆DSE的白話文篇章,又有哪些是懷鄉文學? 答案應該很明顯吧?只要文章出現了故鄉,而作者花了不少筆墨去講述,都大概是了。包括這幾篇︰ 曾敏之的〈橋〉(2012)以「橋」為核心意象,貫穿全篇,表達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作者回憶童年時在家鄉平橋塘嬉戲的情景,展現對故土的眷戀。離鄉多年後,重返故里,物是人非,感慨萬千,抒發對家鄉的思念與對時光流逝的無奈。文章透過對「橋」的描寫,象徵連接過去與現在、故鄉與異鄉的情感紐帶,深刻體現懷鄉文學中對故土的熱愛與對逝去歲月的追憶。 林清玄的〈紅心番薯〉(2016)以番薯為主題,表達對故鄉的深厚情感。作者回憶童年時家中種植紅心番薯的情景,描述父親對番薯的熱愛,以及番薯在戰亂年代充當主食的重要性。透過對番薯的描寫,作者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並反映出對過去歲月的懷念與對現代生活的感慨。文章展現了懷鄉文學中對故土的深情,透過平凡的事物,喚起讀者對家鄉與親情的共鳴。 利格拉樂.阿𡠄的〈夢中的父親〉(2020)以夢境為引子,表達對已逝父親的思念與對故鄉的情感。作者在夢中頻繁見到父親,回憶其生前的沉默與思鄉情懷,並推測父親掛念年邁的母親。最終,作者主動聯繫遠在南方部落的母親,展現對家庭的關愛。文章透過對父親思鄉情緒的描寫,反映出懷鄉文學中對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家人與故鄉的牽掛與關懷。 從規律可以看出,懷鄉的作品每四、五年就出一次,而且「懷鄉」這一主題,又很容易與「家國」這些主旋律搭配,在由治及興之後的香港,考評局懷鄉的頻率,只會有加無減吧? 下次會說「飲食文學」。 想中文卷一進步更多?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是你的升級之選︰ 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Continue Reading →

中文究竟讀甚麼?

George,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大型及中小型補習社。語文科主任。文學獎得主。 DSE閱讀理解技巧系列︰ DSE中文範圍 中國語文,不只是一種語言,而是一種文化。它講的,是如何做人。做人也就是成仁,人二作仁,兩個人,是生命與生命的連繫。這生命不只屬人,也屬天,屬地。人活於天覆地載之中,其價值與角色,正是先哲所尋索的。賢者指天問地,關注的是人在天地間的位置。天道,地道,人道,是為三才。人,要立於三者之間,方可為仁。所謂的立,不是純粹的存活,而是彼此的連繫。 對天,順天而行,服從宇宙法則,是對神明的敬畏,更是對人生而渺少的承認。這也是《三國演義》講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孔明借東風,靠的是天時,諸葛亮試圖增壽,魏延誤滅長明燈,也是天意。所以人要時刻謙卑,虛心活命,逆天者必亡,這是處世的基本道理。 對地,顧念鄉土,對居所有情,對萬物有情,其中也有謙卑的意思。人居三才之末,因為其無能。只有與天地萬物共存,不為己利塗炭生靈,才有活命的可能。一心統馭攫取,最終只會作繭自縛,資源缺乏,生態受損,是人類過度支取的惡果。神話故事的山精水怪,都是幽谷鳥林的使者,牠們出沒害人,往往因居所被摧殘。一個簡單的道理—對自然,要關懷,不要征服,否則覆滅。 對人,對宗族,對國家,對社會,做君子。君子是中國文化對人的最高典範,同時也是對人的最低要求,看似矛盾,因為尺度只得一條,君子就是君子。君子者,立己達人。立己,修德養性,除惡趨善,追求理想。達人,以生命影響生命,盡己所能,改變世界。人生在世,不是獨立的個體,各人自理,互不相干,絕不能相愛。於我而言,付出,甚至犧牲,是仁愛的最高表現,也是人對生命有情的明證。君子者,以愛達人也, 引《絕食書》的一句︰「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死或一些人的死,能夠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能夠使祖國繁榮昌盛,我們就沒有權利去偷生。」為人而活,就是君子。 當然,生命千萬,每個人有自己的姿態,愛也許未必是你所響往,我也未必偉大得捨身成仁,但人生在世,以自己的姿態回應世界,卻是必須。或許是待人以誠,或許交友以真,都是以生命貼近生命。 立己達人為君子。 想閱讀卷進步更多?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你的當然之選︰ 正在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除了DSE課程,亦有初中及小學全科補習。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 導師資歷

Continue Reading →

李娟〈繁盛〉2024

2024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繁盛 1 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決定定居此處的那些農人,一定再無路可走了。他們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沒日沒夜地跋涉。後來走上一處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視野盡頭陷落大地的綠色河谷,頓時倒落在地,痛哭出聲。 2 他們隨身帶著種子,那是漫長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棄的事物。他們以羊腸灌水,製成簡陋的水平儀勘測地勢,墾荒,開渠。 3 在第一個春天的灌溉期,他們日夜守在渠邊。每當水流不暢,就用鐵鍁把堵塞在水閥口的魚群鏟開。那時,魚還不知河流已經被打開缺口。更不知何為農田。它們肥大、笨拙,無憂無慮。爭先恐後湧入水渠,然後紛紛擱淺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單薄,天地寂靜。陽光下,枯萎的魚屍銀光閃閃,像是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4 冬天,河面冰封。人們鑿開冰窟,將長長的紅繩垂放水中。雖然無餌無鉤,仍很快有魚咬著繩子被拖出水面。這些魚長有細碎鋒利的牙齒。即使已被捉在手,仍緊咬紅繩不肯鬆口。它們憤怒卻迷惑。世界改變了。 5 春天,魚群逆流產卵。魚苗蓬勃,河流拐彎處的淺水裡,如堆滿了珠寶,璀璨耀眼。若在此處取水,一桶水裡有半桶都是細碎小魚。人們大量捕撈小魚,晾乾,餵養牲畜。牲畜吃得渾身魚腥氣。冬天,牲畜被宰殺燉熟後,肉湯都是腥的。世界改變了。 6 魚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多。耕地不斷擴張,沿著唯一的河流兩岸上下漫延。才開始它們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後來如吸吮鮮血般吸吮河流。再後來,河流被截斷,強行引往荒野深處。在那裡,新開墾的土地一望無垠。無論在種子播下之後,還是農作物豐收之時,那片土地看上去總是空曠而荒涼。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縮,短短幾年便由淡水湖變成鹹水湖。從此,再也沒有魚了。   7 又過去了很多很多年,我們一家才來到這裡。我們面對的又是一片逾萬畝的新墾土地。仿佛什麼都不曾發生。路也是新的,荒野中兩行平行的輪胎轍印。水渠也是新的,水泥堅硬,渠邊寸草不生。仿佛一切剛剛開始。只有那條河舊了,老了,遠在數公里之外。河床開闊,水流窄淺。而魚又回來了。它們歷經漫長而孤獨的周折。它們彼此間一條遠離一條,深深隱蔽在水底陰影處。

Continue Reading →

簡媜〈一竿冷〉2023

2023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一竿冷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奧嗎?抑或水比山更遼闊、是哪一個參訪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成了古往今來,登臨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於容納參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願意仁足的小草;既允許夜半狼嗷、空穴虎嘯,又願意開放枝葉,招待流浪的蟬嘶、迷路的啼鳥。山願意合抱,讓雨水注成湖泊,也願意裂身,讓瀑布發聲。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憑雷劈暴雨;也忍住乾旱季節不知從何而來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與幻滅共生的人世上閉目養神。 水的流動多麼像智慧之路。水從來不眷戀過往,流動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迴旋於礁石,思索如何繞身而過,輕輕地揚棄了河道上的頑石,既不爭辯,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導它們水的涵意。至於飄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願意負載它們,做它們的足、卻在流程裏教會它們,凡是離鄉背井追尋更寬闊天地者必須永遠是個孤獨者。 水不曾允許它們在河面上發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們腐朽的體膚。就連天光雲影。也無法沉澱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過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斷招搖、魚群願意繁殖以豐富水的倉國,但水哉水哉,流動是唯一的命運,純粹的命運。 水比山深諳隨勢應變的道理,烈雨只會豐沛它的力量,至於火,從來沒有一場火在水面上進行。水只是它自己,於江與萬川同一道宿命,朝著真理的海洋奔赴,為了呼應更遼闊的海洋的召喚;為了尋求更深沉的智慧。 兩岸桃李,是揮淚的宮女;那河腹的遊魚只是一群企圖牽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們,這一別就是永遠了。 山與水的對話,迴響在天地之間。當山以洪鐘形的綠意招呼,水回應以短笛。像兩位久未謀面卻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聲對答。 「為何你總是趕路;難道萬頃田地不值得你獻身?一塘魚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聲聲要與海洋會合,如果千江萬川不匯聚為海,這世上的生靈豈不擁有更寬廣的土地,鋤出他們的家園,種植他們的米粟?」山問。 「我豈能成全短暫的榮華?如果千江萬川耽溺於小小的宅舍,在草樹魚糧之中慢慢耗盡血脈,誰來成全滄海?誰顯示給生靈,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無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華之鑰無法開啟永生的琉璃門。我多希望微笑永遠停留在於民臉上、但我更願意海洋啟示他們關於不可捉摸、無法猜測的生之奧秘。幻滅是唯一能洗盡他們臉上的油脂,教他們做一個謙卑的人,做一個緘默的人!」水答。 「那麼,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暫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擔憂狂嘯的浪頭席捲一切,把短暫生辰裏僅有的歡樂吞沒。是故,我願意永遠固守在此,至少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濤追趕不到的,他們可以攜帶妻小到我的懷抱裏躲避;我預先準備柴薪與蔬果,讓他們取火升煙。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煙,可以前來分食。如果,你執意以死亡驚嚇他們,我亦執意張起綠蔭,讓他們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連接生命,以人造人,永遠抵禦你的偷襲!」 「你豈能抵擋無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願意子子孫孫荷鋤移山,拿你來填平海洋。就算你鎮住了海,而你原來的位置也變成了海。這世上,有多少繁榮的山,便有多少幻滅之海;有多少生的貪愛,便有多少死之恐懼。你我豈是為敵的,我們一動一靜,一實一虛,無非為了等待一個真正認識我們的人,他站在你的巔峰吟誦水的歌謠,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讀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諦聽我,從我的無情裏註釋你啊!」 山仍然盤坐,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為了幻滅:仁者以身為泥,種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觀照。當死亡襲擊生靈,肉身還給山,而眸底的人淚屬於水。 山水的對話在冰封的寒冬裏沉默了。卻有一名蓑衣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葉,抖落一樹雪花。他削成釣竿,以竿為杖,踏着銀白的雪徑來到江畔。江面浮著薄冰,彷彿一江凍結的語言。

Continue Reading →

陳列〈我們去唱歌〉2023

2023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我們去唱歌 朋友說:「我們去唱歌吧。」我說:「這樣鄉下怎麼會有唱歌的地方?」他說:「有啦,有一家小雜貨店在路口,連接縣道三角庄那裡,裡面設有投幣式的卡拉ok。」我曾好幾次聽他唱歌,歌喉很好,而且都唱得很投入、很開懷,那種快樂的表情和模樣,平常難以看到。我因此說:「好啊。」他於是把龍眼樹下,大木塊上兩個咖啡杯,還有一本書收拾入屋,然後鎖門,向蹲坐在屋簷下的一隻小黑狗,揮揮手說再見。 我們沿著村中唯一的一條直路走,路的盡頭就是朋友所說的路口,距離有一公里多吧,但這時整條路上看不到任何人或車,路邊溝渠裡的水一直咕嚕咕嚕著,急速往前流。我們走過接連好幾片野草密長的廢耕地,一個池塘,兩處花生田,兩戶獨立在田野間的住家,其中一戶以七里香的樹籬,另一戶四周都是高高直立的檳榔樹,樹下有幾欉九重葛,繽紛盛開的花分兩色,橘紅與粉紅。天色盡是一概地淺灰,但全沒有會下雨的意思,斑鳩在不遠的某處頻頻叫喚。我們繼續走過住屋較密集的路段,門戶有的關閉,有的半掩著。幾次聽見電視機裡的聲音在屋內回響。一個男子向壁側躺在屋廊下的一張長籐椅上,一位婦女在巷子裡收晾曬的衣服,一些蒼蠅在已收攤的肉砧上飛舞。 朋友曾跟我說過這個小村子的歷史。最初只是少數幾間茅屋工寮,然後逐漸集結成村,住的都是糖廠會社的工人,都是從他地,四處跋涉遠來討生活的人,他們從早到晚辛苦勞動,七、八十年過去了,也遇過好幾次嚴重火災、水患和地震,但也都熬過來了。而如今蔗糖產業式微。 我們走入路口那間小店時,一個歐巴桑從幽暗中的座椅站起來,對著我的朋友問說:「要唱歌是嗎?」然後開亮日光燈。原來是一間鐵皮屋子,靠路旁的角落,用來賣香菸、檳榔、飲料和麵食,其它部份則放了兩套塑膠座椅,朋友跟她換了兩百塊銅幣,我們開始唱歌。 大多是一些台語老歌,旋律滄桑,歌詞裡常有命運、奔波、艱辛、等待、漂泊、寂寞、哀愁之類的字眼,詠嘆人世遭遇,也提醒無奈中不可喪失的意志勇氣。我們盡情地唱,唱得好像很歡樂,歌聲飄出屋外,可能還越過馬路,飄入另一邊,像是綿綿無盡的糖廠甘蔗園。朋友說:「唱啊,盡量唱啊,既然來了,就高高興興唱啊。」是啊,唱,唱給自己聽,唱給寂寞無聲的村子聽,唱給沒落的甘蔗田。 賞析 〈我們去唱歌〉,以樸實的敘事與細膩的描寫,呈現了一場簡單卻充滿情感的鄉村卡拉OK之旅。文中透過「唱歌」這一行為,折射出鄉村的寂寞與滄桑、產業的興衰、人生的無奈與堅持,並在平淡的日常生活裡,流露出一種淡淡的鄉愁與生命的韌性。 主題分析 1. 鄉村的寧靜與滄桑 2. 唱歌的象徵意義:在無奈中尋找歡樂 3. 產業的興衰與時代的變遷

Continue Reading →

周國平〈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022

2022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一 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願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系的頹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愛默生就屬於這些我頗願結識一番的哲學家之列。 我對愛默生嚮往已久。在我的精神旅行圖上,我早已標出那個康科德小鎮的方位。尼采常常提到他。如果我所喜歡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他所喜歡的一位朋友,我知道我也準能喜歡他的這位朋友。 作為美國文藝復興的領袖和傑出的散文大師,愛默生已名垂史冊。作為-名哲學家,他卻似乎進不了哲學的「正史」。他是一位長於靈感而拙於體系的哲學家。他的「體系」,所謂超驗主義,如今在美國恐怕也沒有人認真看待了。如果我試圖對他的體系作一番條分縷析的解說,就未免太迂腐了。我只想受他的靈感的啟發,隨手寫下我的感觸。超驗主義死了,但愛默生的智慧永存。 二 也許沒有一個哲學家不是在實際上試圖建立某種體系,賦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聲稱反對體系的哲學家也不例外。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會屈從於任何公式,沒有一個體系能夠萬古長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會被體系的廢墟掩埋,一旦除去體系的虛飾,它們反以更加純粹的面貌出現在天空下,顯示出它們與陽光、土地、生命的堅實聯繫,在我們心中喚起親切的迴響。 愛默生相信,人心與宇宙之間有著對應關係,所以每個人憑內心體驗就可以認識自然和歷史的真理。這就是他的超驗主義,有點像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學。人心與宇宙之間究竟有沒有對應關係,這是永遠無法在理論上證實或駁倒的。一種形而上學不過是一種信仰,其作用只是用來支持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立場。我寧可直接面對這種人生態度和價值立場,而不去追究它背後的形而上學信仰。於是我看到,愛默生想要表達的是他對人性完美發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他的哲學是一首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的個性解放的讚美詩。 但愛默生的人道主義不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單純回聲。他生活在十九世紀,和同時代少數幾個偉大思想家一樣,他也是揭露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的先知先覺者。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在現實中卻成了碎片。「社會是這樣一種狀態,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昂然地走來走去,許多怪物——一個好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一個肘彎,但是從來不是一個人。」我想起了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對人的異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話:「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他們的理論歸宿當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樣熱烈懷抱著人性全面發展的理想。往往有這種情況:同一種激情驅使人們從事理論探索,結果卻找到了不同的理論,甚至彼此成為思想上的敵人。但是,真的是敵人嗎? 三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著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創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幾乎一切創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籍懷著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談到「文殛」,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造力。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愛默生也說:「我寧願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願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許多人熱心地請教讀書方法,可是如何讀書其實是取決於整個人生態度的。開卷有益,也可能有害。過去的天才可以成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為壓抑自己的偶像。愛默生俏皮地寫道:「溫順的青年人在圖書館裡長大,他們相信他們的責任是應當接受西塞羅、洛克、培根的意見;他們忘了西塞羅、洛克與培根寫這些書的時候,也不過是圖書館裡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時圖書館的藏書比現在少得多,否則他們也許成不了西塞羅、洛克、培根了。 好的書籍是朋友,但也僅僅是朋友。與好友會晤是快事,但必須自己有話可說,才能真正快樂。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後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我們讀一本書,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其餘一切,只是死的」知識「,也就是說,只是外在於靈魂有機生長過程的無機物。

Continue Reading →

周國平〈一個人和三個人稱〉2022

2022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一個人和三個人稱 我,你,他,這是人人皆知的三個人稱代詞。在一定的語境中,它們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家喜歡用不同的人稱來敘述同一個主人公,不斷變換視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體感。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 涉及到自己,使用第一人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了,好像無須多說。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做了什麼,我愛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瞭然。然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表裡一致,敢作敢當,並不是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許多哲人把「成為你自己」看做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呢,一個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從來不跳出來從別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兩個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可缺少的。 先說第三人稱。在別人的眼裡,我是一個「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稱看自己,實際上就是用別人的或者說社會的眼光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角色。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這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複可悲的境地。當然,別人的意見只能做參考,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據我觀察,在不少人身上,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了,以至於他們只是在依據別人的意見生活,陷入了另一種盲目。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那麼,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個人當做「你」對待,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面對面,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誠懇交流。如果不是這樣,心裡仍偷偷地打量著和提防著面前的這個人,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做一個「你」,而是當做一個「他」了。 與此相類似,當我們把自己看做一個「他」的時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候還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表現、作用、地位、名聲之類的東西。相反,對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種既超脫又體貼的眼光,所關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質的方面。這時候,我們就好像把那個在人世間活動著、快樂著、痛苦著的自己迎回家中,懷著關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談心。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 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 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賞析 〈一個人稱和三個人稱〉以語言學中的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第三人稱(他)為出發點,進一步探討人對自我的認識與反思,並提出了一種有趣的「多重視角自省法」。 文章透過對不同人稱視角的分析,提醒我們:要認識自己,不能只站在「我」的角度,而應該同時具備「他」的旁觀、審視,以及「你」的關懷、對話。這不僅是自我修養的方式,也是一種讓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 主題分析 1. 第一人稱:「做自己」

Continue Reading →

徐國能〈火車與橘子〉| 2021

2021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火車與橘子 一位要去遠處幫傭的十四歲女孩,衣衫襤褸,面容慘澹,手上臉上滿是凍瘡,她拿著三等車廂的火車票卻搞不清楚狀況,糊里糊塗地跑到頭等艙來。不管煤煙與寒冷,她奮力拉開厚重的玻璃窗,旁邊的富家青年正想斥責她,卻發現她只為了在火車行過小村落時,把懷中五六個「染著陽光般溫暖顏色的橘子」,拋向等在鐵路旁為她送行的年幼弟弟們…… 這是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發表在一九一九年的作品,我一直覺得,小說中那個冷眼旁觀,先是對女孩滿懷鄙夷,爾後卻另眼相看的青年,其實就是芥川龍之介自己。 我不喜歡在假日早起趕火車,意識迷濛地擠在人潮擁攘中,空氣窒悶而潮濕,我幾乎想借用芥川那方白手帕來摀住口鼻了。在座位上怔忡許久,直到列車竄出地底,一抹金黃的朝陽透入車窗,我才恍然回神過來,旅途就順著鐵軌慢慢展開了。 火車穿過水塘與田野,也奔馳過小小的市鎮,也許是星期日的清晨,車廂內雖然擁擠,但小鎮的街上卻十分空蕩,那些瓦斯行、機車買賣、內兒科診所、西服號、卡拉OK……,好像還沉睡在他們安詳的夢裡,眼睛的鐵捲門還沒有拉起來,今天不一定做生意,是可以多賴一下床的日子。「那是多麼靜謐的一個世界啊 !」我在心中感歎著,竟莫名地想起芥川這個小故事,我猜那被拋向孩子們的,也許是被我們現在稱為「蜜柑」的那種小小黃黃的果實,皮薄而緊實。我不知道那些蜜柑摔壞沒有,三個弟弟當下所分享的,是獲得珍果的喜悅,還是也明白了一些將要遠行受苦的姐姐,心中那份捨不下的情感。 而誰會永遠記住這種滋味呢? 與一個還沒睡醒的小鎮擦肩而過,我深深覺得這是多麼浪漫而又多麼遺憾的一件事。現代人受限於時間壓力與人情世故,只能孤絕地活在自我的苦悶中;「行止匆匆」讓我們顯得無情又無欲,好像活著只為了遠方。然生命的微小片段每一刻都和世界輕輕擦撞,我多麼想探知,那些行過的陌生地,究竟潛藏著什麼心事,包蘊了如何的內涵?愛蜜麗.狄瑾蓀(Emily Dickinson,一八三○酖一八八六)的詩說: 一顆露珠就滿足了自己, 也滿足了一葉小草。 而且感覺:輪迴是何等遼闊, 而生命是何等渺小! 在日日的相逢與錯過中,那瞬間的緣起緣滅似乎毫無意義,但若深切地去體會恆存於生活周遭的一個動作、一股氣息、一脈眼神或一片光影,許多滋味便如少女奮力拋出的蜜柑,有著無可言說的滄桑。而我們或許能在窺見他者人生一鱗半爪的剎那,懂得一些更複雜的情感與價值,正如草葉上的露珠,圓滿無私地映照了大千世界,進而知覺了「輪迴是何等遼闊,而生命是何等渺小」,心中的驕傲、孤獨與自戀,也就輕輕放下了。 神馳於火車上,一幕又一幕的風景飛逝,啃著十分甜膩的麵包,突然也很想嘗嘗小說中,染著陽光般溫暖顏色的橘子。火車穿出山洞,遠處的小丘陵綠草如茵,真是風日甜美的假日啊!我想,如果是幼←的我站在一個命運必經的轉彎路口,列車隆隆駛過,我又該用什麼情懷,去接住姊姊從她的故事裡拋來的蜜柑呢?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