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king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五級示例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曾參與過一次義工活動,這段經歷讓我深刻明白了這句古訓的真實意義。 那次活動是在我中四的暑假,由學校安排的“關愛長者”計劃。我與幾位同學被分配到一家老人院,負責陪伴長者,幫助他們進行日常活動。初次參與這樣的活動,我內心充滿熱情,期待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然而,當真正與長者相處時,我卻因自己的一些行為感到深深的愧疚。 記得第一天,我被安排陪伴一位名叫林婆婆的長者。林婆婆年近八十,行動不便,但她的眼神中透著一絲頑強的光芒。由於老人家聽力較差,我在與她交流時不自覺地提高聲音,甚至在她未能即時回答我的問題時,露出了些許不耐煩的表情。我當時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她,但從她微微皺起的眉頭和眼神中的無奈,我意識到,她可能感受到了我的不耐煩。 這件事直到第二天才得到真正的覺醒。在與林婆婆聊天時,她突然說了一句:「小姑娘,你不用那麼大聲,我聽得懂,只是我說話慢,別嫌我笨。」那一刻,我感到臉上一陣燙熱,內心滿是愧疚。我並非故意想讓她感到不舒服,但我的行為卻無形中傷害了她的自尊。這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的經歷:在一次數學課上,因為我未能快速解答老師的問題,被同學取笑是“反應慢”,那種羞恥與無助的感覺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正是這樣的共鳴,讓我徹底明白了格言的真正含義。如果我不希望別人因我的弱點而嘲笑我,那麼,我也不應該因為別人的弱點而對他們表現出不耐煩或輕視。這句古訓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一種站在他人立場思考的同理心。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改變了與林婆婆相處的方式。我放慢了說話的速度,耐心地傾聽她的每一句話。雖然她的講述有時零散而緩慢,但我學會了欣賞她的故事,甚至從她的經歷中獲得了很多啟發。例如,她年輕時曾在工廠工作,如何用勤奮支撐家庭的故事讓我對生命的韌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活動結束時,林婆婆拉著我的手,微笑著說:「謝謝你陪我聊天,你是一個懂得尊重人的好孩子。」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與溫暖,也真正體會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這次義工活動不僅讓我體會到格言的重要,也讓我明白了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當我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時,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避免因無心之過而傷害到他人。 如今,這句話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指引。不論是在學校與同學合作,還是在家庭與父母相處,我都會提醒自己:要以尊重與善意對待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與脆弱之處。 這段經歷教會我的不僅是一個道理,更是一種態度。它提醒我在與人相處時,要多一份耐心與體諒,少一些指責與忽視。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彼此的互動中建立真正的信任與溫暖。 九百三十字 評語 即時上課︰2025 DSE 寫作卷訣竅(二) 記敘文寫作 附錄︰格言的體悟與應用 《論語》中記載孔子分別就兩位學生仲弓和子貢的發問,回應了「己所之不欲,勿施之於人」的話。這裏重點談孔子對子貢的回應。

Continue Reading →

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

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 香港是一個物質生活十分富庶的地方,高樓林立,經濟繁榮。然而,當我們回顧多個國際性調查中的「快樂指數」排名時,卻發現香港的成績並不理想。為什麼生活富庶卻未能帶來快樂?關於物質生活與快樂的關係,有人認為富裕的物質生活令人難以快樂;也有人認為物質生活是快樂的基礎。對於這兩種觀點,我更認同前者,即物質生活雖然重要,但過於追求反而令人難以快樂。 首先,過度重視物質生活容易導致價值觀的偏失,削弱人們對內在滿足的追求。在香港這樣一個消費文化盛行的社會,很多人將擁有昂貴的財物、居住豪宅或使用最新科技產品視為成功與快樂的標誌。然而,這種價值觀容易讓人陷入無止境的比較之中。當一個人將快樂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他便容易因為別人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而感到不滿和焦慮。例如,在香港,高昂的樓價讓很多人覺得「上車」是人生中最大的目標,但即使買到房子,也可能因為貸款壓力而感到沉重,甚至失去對生活其他方面的熱情。 其次,富裕的物質生活容易讓人忽略與家人、朋友的情感聯繫,而這正是快樂的重要來源。根據多項心理學研究,人際關係的質量對於快樂的影響遠遠大於物質擁有的數量。在香港,許多人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工作,甚至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機會。當工作成為生活的重心,家庭與朋友的相處時間被壓縮,孤獨感與疏離感便會隨之增加。例如,一位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可能擁有豐厚的收入與物質享受,但如果他長期缺乏親密的情感支持,快樂感便會大打折扣。 此外,香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高壓的社會環境,也讓物質富庶難以轉化為真正的快樂。香港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城市,從學校到職場,幾乎每個人都在面對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讓人們無暇享受生活,即使擁有再多的物質,也難以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比如,一位公司高層管理者可能住在豪宅,駕駛名車,但每天面對工作上的繁忙與挑戰,內心可能充滿焦慮與疲憊。富庶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成為一種包袱,難以真正帶來快樂。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然而,也有人認為物質生活是快樂的基礎,因為它能提供安全感與更多的選擇。這種觀點並非全無道理。確實,物質的充足可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為快樂奠定基礎。例如,經濟穩定的人可以選擇旅行、參加興趣班等活動,豐富生活的同時也提升了快樂感。此外,富裕的物質生活能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與醫療服務,讓人們能更安心地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物質生活對快樂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問題在於,當人們將過多注意力集中在物質追求上,反而容易忽略生活中更重要的非物質因素,如精神健康與情感交流。 綜上所述,物質生活的富庶固然能為快樂提供某種基礎,但過度追求物質會讓人忽略真正重要的價值與情感聯繫,反而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應該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注重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特別是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個人而言,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學會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平衡。只有當我們不再被物質綁架,真正重視內心的平靜與人際關係時,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九百三十二字 評語 即時上課︰2025 DSE 寫作卷訣竅(三) 論說文寫作 附錄︰財富與快樂 三不五時,就會有國際研究報告出爐,指很多發達地區的民眾不太快樂,不比有些落後國家的人民活得開心——這恰恰與普遍認知相反,通常人會認為物質生活與快樂程度成正比,人愈富有,就愈快樂。究竟,快樂與財富關係何在呢?快樂,是否就等同擁有物質生活呢?   有些人會以為,富裕的物質生活令人難以快樂,這樣說不無道理。君不見城中富豪,常常為家財遺產爭得頭崩額裂,親朋戚友對薄公堂,絕情斷義。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逝世後,其情夫陳振聰隨即與龔氏家族開展訴訟,爭奪千億身家。無論誰勝誰負,雙方要被官司纏身,日思夜想財寶誰屬,更有可能因敗訴而負上罪責,如此,愈追求物質生活,反而愈往痛苦裡步進。而且,物質使人腐化,富者可以不斷滿足自己的物欲,可是欲望被滿足後,如不節制,就只有膨脹的空間,而無縮小的可能。長久,人心被欲念佔據,終有一天,欲望大得無法滿足,痛苦就這樣蔓延。人心不足蛇吞象,秦始皇滅六國一中原,妄圖長生不老,最後欲求難滿,想必也滿不是味兒吧?

Continue Reading →

無愧的選擇

無愧的選擇 每個人成長的路上,總會面對一些重要的抉擇,而這些選擇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未來,也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對於我來說,一次重大抉擇的經歷,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也讓我明白了勇氣與堅持的重要性。 這個抉擇發生在我中五那年,當時的我正在學校籃球隊裡擔任主力。作為隊中的得分手,我不僅肩負著比賽中的關鍵任務,還是隊友們的精神支柱。然而,就在一次重要的比賽前幾個月,我的左膝突然感到劇烈疼痛。經醫生檢查後,被確診為前十字韌帶部分撕裂,需要休養至少半年時間,並進行復健。 醫生建議我立刻退出籃球訓練,以免傷勢惡化,但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不僅熱愛籃球,更視籃球為我中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當時的我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遵從醫生的建議退出比賽,專心養傷;要麼繼續帶傷訓練,為了榮譽而拼搏。這兩條路看似清晰,但每一條都充滿著未知與風險。 經過幾天的猶豫,我決定先與教練商量這個問題。教練聽完後並沒有直接勸我退出,而是給了我一個建議:寫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不論選擇哪條路,都要承擔可能的後果。那晚,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拿起筆,問自己:「如果繼續比賽,值得嗎?」 這個問題讓我第一次深刻地審視了自己。我發現,籃球對我的意義不僅是勝利和榮譽,更是一種團隊精神的體現、一種自我挑戰的方式。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籃球的生活,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強行參賽,可能會對我的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最終,我選擇退出比賽,專心養傷。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因為我知道自己可能會錯過中學生涯最後一次代表學校比賽的機會。但我也明白,如果不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修復,我可能永遠無法重返球場。做出這個選擇後,我感到內心既有一絲失落,也有一種輕鬆,彷彿卸下了一個重擔。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開始專注於復健訓練。每天清晨,我會去體育館做膝蓋的拉伸與力量訓練。這段過程非常艱苦,不僅需要忍受身體的疼痛,還要面對內心的孤獨。但正是這段時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我發現,原來自己擁有比想像中更大的韌性與耐心。 復健期間,我還嘗試做了一些平時沒有時間接觸的事情,例如學習攝影與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這些新興趣不僅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也拓寬了我的視野。儘管沒有站在比賽場上,但我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成就感,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籃球之外的人生價值。 半年後,我的膝蓋基本康復,儘管無法像以前一樣高強度地訓練,但我還是回到了球隊。隊友們的歡迎與鼓勵讓我十分感動,而教練也對我的決定表示了認同。他告訴我,這段經歷不僅鍛煉了我的意志,也教會了我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選擇。 這次經歷讓我明白,做出正確的抉擇往往需要勇氣,而承擔選擇的後果則需要堅持。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我不僅學會了如何面對挫折,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內心的渴望與力量。我明白了,有時候放棄並不代表失敗,而是一種對未來的負責任。 如今,回想起那段經歷,我不僅感激當時做出的選擇,更感激那段讓我成長的時光。它讓我明白,人生中每一次抉擇都是一次自我認識的過程,而真正的成長,往往藏在那些艱難的決定之後。 九百三十七字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評語 即時上課︰2025 DSE

Continue Reading →

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

構題思路 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 在寒冷的冬天裡,幾隻刺蝟為了生存擠在一起取暖,但牠們身上的短刺卻戳痛了彼此,不得不再次分開。然而,外界的寒冷又驅使牠們重返彼此身邊。經過一次次的嘗試,牠們終於領悟到:最好的方式是保持適當的距離,既能享受溫暖,也不會相互傷害。 這個簡單的故事常被稱為「刺蝟的兩難」,不僅是自然界的現象,更是人際關係中普遍存在的哲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刺」,這些「刺」可能是性格缺陷、個性特質或是價值觀的不同。在與他人相處時,如果距離太近,可能會因摩擦而傷害彼此;但如果太遠,又會因冷漠而喪失溫暖與聯繫。因此,找到一個適當的「心理距離」,對於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尤為重要。 首先,適當的距離有助於尊重彼此的界限。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與隱私需求。如果我們過於親近,對方可能會感到壓力或不適。例如,有些朋友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瑣事,但並不希望對方過度干涉;而有些家人雖然相愛,但也需要一些個人空間。適當的距離能讓我們避免不必要的摩擦,給彼此留下呼吸與成長的空間。 其次,適當的距離能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溝通與理解。過於疏遠可能會導致誤解與隔閡,而過於親密可能使我們忽視對方的真實感受。例如,在職場中,同事之間需要合作,但如果一方過於依賴另一方,可能會引發不滿;而如果彼此完全不交流,則會導致效率低下。只有在適當的距離上,雙方才能坦誠地表達意見,並在理解與包容中找到平衡。 再次,適當的距離還有助於維護關係的持久性。任何關係都需要適度的新鮮感與獨立性,無論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如果我們與對方過於緊密,可能會讓關係變得沉悶或產生依賴;而如果過於疏遠,則容易使感情淡化。適當的距離既能讓我們享受親密的溫暖,也能保留彼此的自由與獨立性,讓關係更加穩定與長久。 在生活中,如何實踐「刺蝟的兩難」哲理呢?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自我反思,認識到自己的「刺」是什麼。例如,有些人性格急躁,容易因小事與他人發生爭執;有些人則過於敏感,對他人的言行過度解讀。認識到自己的缺陷與特點,能幫助我們在相處中有意識地調整自己,避免因「刺」而傷害到他人。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並尊重他人的「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邊界,學會接納與包容對方的不同,是維持健康關係的關鍵。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可能會因子女的選擇與自己期望不同而感到不滿,但過度干涉只會引發矛盾。相反,如果父母能尊重子女的選擇,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建議,反而能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最後,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讓彼此的需求與想法得以表達。在人際關係中,很多矛盾的產生是因為缺乏溝通,導致誤解與隔閡。通過坦誠而有建設性的交流,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立場,找到平衡的距離。 這個故事還能讓我們反思人際關係中的「溫暖」是什麼。溫暖並不意味著完全的親密無間,而是一種互相尊重、彼此扶持的狀態。正如刺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取暖,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也需要找到這樣的平衡點。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既能讓我們感受到彼此的支持與關懷,也能保留自我獨立性。 總結來說,「刺蝟的兩難」哲理啟示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要過於接近或疏遠,而是要找到適當的距離,才能建立健康、穩定的關係。這種智慧不僅適用於朋友、家人之間,也適用於我們與社會的相處。正是在這種距離中,我們學會了尊重、理解與包容,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找到真正的溫暖與價值。 九百二十二字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評語 即時上課︰2025

Continue Reading →

唐老師是我最敬愛的老師

唐老師是我最敬愛的老師 在我的求學時光中,有一位老師對我的影響極為深遠。他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中學中文老師,總是穿著樸素的深色衣服,臉上掛著和藹的笑容,給人一種親切而平易近人的感覺。他的言行舉止,透著一種沉穩的力量,讓我們在繁忙的學習中,找到了一絲安寧和啟發。 他講課的聲音不高不低,語速不快不慢,帶著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每當他站在講台上,總能將我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他的教學風格與眾不同,不喜歡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總能結合生活中的小事,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們思考。這樣的方式讓我們不僅學到了書本知識,還從中領悟了做人的道理。 記得有一次,班上有一位同學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墨水迅速滲透整張桌子,桌面變得污跡斑斑。那位同學面露慌張,不知所措。我們都以為老師會嚴厲地斥責他,畢竟這是一次明顯的失誤。然而,老師只是默默地走到他身邊,拿起抹布,一邊擦拭桌子,一邊語重心長地說:「做錯事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懂得補救,並從中學會小心。」這句話平淡卻充滿力量,讓我們明白了一種中國文化中以德服人的智慧——寬容與自省。在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老師的教誨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個行動中。 他的課堂充滿了生機與趣味。他在講解《論語》時,從不拘泥於書本的字句,而是善於用實例將那些哲理具體化。有一次,他講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分享了一個自己的經歷。他說,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位乞討者,四周的人對他視若無睹,而在不遠處的另一位乞討者卻因有人捐款而面帶笑容。老師看著那位被忽視的乞討者,默默地掏出了自己的錢包,給了他一筆捐款。透過這個故事,他教會我們,對待弱勢群體應該懷有平等的心態,這不僅是道德的體現,也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美德。 不僅如此,老師還善於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有一次,我因為考試失利,心情低落,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和老師的期待。他似乎察覺到我的情緒變化,下課後特意找到我,輕輕拍著我的肩膀說:「學習是個長遠的過程,一次失敗並不能定義你,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有改變的時候。」他並沒有多說什麼,但這句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我內心的一片灰暗,讓我重新燃起了對學習的信心。 他不僅學問淵博,還是一位以身作則的榜樣。生活中的他從不輕易說教,但每一次平靜的勸誡,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都像潛移默化的力量,教會我們如何堅守良知與善良。他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讀懂一篇文章,掌握一道考題,更多的是如何以一顆真誠與寬容的心面對世界。 畢業多年以後,他的身影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中。他的言語與行動,彷彿一面鏡子,映射出中國文化的可貴,也不斷提醒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他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一顆善良的心。」如今,我深深地明白,正是他的教誨,成就了今天的我。 實例分析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評語 主題突出文章緊扣題目要求,聚焦於一位深具人格魅力的老師,通過他的言行展現了「不喜歡說大道理」的教育方式,進一步挖掘出中國文化中「寬容」「以德服人」「以身作則」的核心價值。整篇文章以老師為載體,不僅體現了對這位教師的敬愛,也讓讀者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智慧與深遠意義,主題明確而深刻。 結構清晰文章結構層次分明,開篇概述老師的基本形象與教學特點,接著以一系列具體事例展現其教育方式與品格魅力,最後用抒情語句升華全文,首尾呼應,結構嚴謹。特別是中段的兩個核心例子──擦墨水桌與街頭捐款,過渡自然,情節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了扎實的基調。 例子生動具體文中引用的具體事例細膩而具有說服力。例如擦墨水桌的場景,通過細節描寫呈現了老師的寬容與智慧,讓讀者如臨其境。而街頭捐款的故事,則凸顯了老師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的品格,進一步深化了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思想的理解。這些例子豐富了文章內容,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真實。 語言流暢自然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充滿情感張力,流暢而自然,善於運用簡單而有力的句子傳遞深刻的情感。敘述中不乏生動的描寫,例如「默默地將桌子擦乾淨,輕聲說道:『做錯事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懂得補救,並從中學會小心』」,這樣的語句不僅展示了老師的特質,也讓讀者感到深刻的啟發。 情感真摯全文以真摯的情感為基調,對老師的敬愛之情無處不在。特別是結尾部分,通過回憶與升華,讓這份情感達到了頂點,觸動讀者心靈,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例如「他的教誨早已化作一種內在的力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這句話,不僅總結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呼應了文章主題,令人動容。 不足建議

Continue Reading →

插敘法

插敘法是一種經典的記敘手法,廣泛應用於文學作品、電影以及各類藝術創作中。這種手法通過在主要情節中插入與主線相關的次要內容或背景故事,能夠有效地補充情節細節、深化人物形象,並增強讀者或觀眾對故事的理解與共鳴。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它的特點與應用,並展示如何在創作中靈活運用這一技巧。 特點 應用場景 如何運用,提升寫作 男兒當入樽︰木暮的回憶 加入Canon Arts and Music Center,掌握更多創作技巧 插敘是文學與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學會運用它能讓您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如果您想在DSE中文科取得5**佳績,系統學習更多創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歡迎加入Canon Arts and Music Center的寫作課程! 即時上課︰2025 DSE 中文科核心課程 (二) 修辭手法解析

Continue Reading →

常見結構手法

結構手法 中文寫作中的結構手法是文章表達層次、邏輯清晰的關鍵。掌握各種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條理性、說服力和吸引力。以下列出主要手法,並說明其特點與應用場景。 一、總分總結構 二、層遞結構 三、對比結構 四、並列結構 免費線上課程 五、倒敘結構 六、首尾呼應結構 七、夾敘夾議結構 八、環形結構 九、遞減結構 十、補充結構 十一、分隔結構 十二、穿插結構 十三、順敘結構 掌握以上中文手法,可以讓文章在表達上更具條理性與吸引力,適合不同題材和目的的寫作需求。熟練運用這些手法,能夠有效提升文章的質量,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即時上課︰2025 DSE 中文科核心課程

Continue Reading →

常見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中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能夠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下是所有主要的中文修辭手法分類及其解釋與應用示例。 比喻類 對比類 強調類 修飾類 結構類 聲音類 免費線上課程 幽默類 綜合類 否定類 寫作手法在中文表達中豐富多樣,靈活運用可以大幅提升文章的藝術性和感染力。熟練掌握並運用,將使寫作更加精彩生動。 掌握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的作文技巧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學生持之以恆地練習與積累。通過明確的應試策略和不斷的努力,每位學生都可以在寫作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績,為升學或就業鋪設堅實的基礎。 即時上課︰2025 DSE 中文科核心課程 (二) 寫作手法解析

Continue Reading →

常見寫作手法

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中文科考核的作文手法,對學生在公開考試中取得高分至關重要。本文將解說中文科主要寫作要求、常見的寫作、結構及修辭手法,以及提升寫作能力的方法,幫助學生在應試過程中表現更佳。 一、HKDSE中文科寫作考核的要求 HKDSE中文科寫作部分旨在考查學生的中文書面表達能力,涵蓋語文運用、邏輯思維和創意表達等方面。考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二、常見的修辭技巧 免費線上課程 三、提升中文寫作能力的方法 四、結語 掌握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的作文技巧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學生持之以恆地練習與積累。通過明確的應試策略和不斷的努力,每位學生都可以在寫作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績,為升學或就業鋪設堅實的基礎。 希望本文對考生準備中文科寫作部分有所幫助。 即時上課︰2025 DSE 中文科核心課程 (二) 修辭手法解析

Continue Reading →

〈勸學〉荀子

〈勸學〉荀子           君子曰 1︰學不可以已 2。青,取之於藍 3,而青於藍 4;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 5,輮 6 以為輪,其曲中規 7;雖有槁暴 8、不復挺 9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10 則直,金就礪 11 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12 乎己,則知 13 明而行 14 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 15 之所學也;吾嘗跂 16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17 也,而聞者彰 18。假輿馬者 19,非利足 20 也,而致 21千里;假舟楫 22者,非能水 23也,而絕 24江河。君子生非異 25也,善假於物 26 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7;積水成淵 28,蛟龍 29 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30。故不積跬步 31,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32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33,功在不舍 34。鍥 35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6。螾 37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38,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39,非蛇蟺 40 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 41 也。 作者簡介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