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king

我在閱讀之中找到快樂

我在閱讀之中找到快樂 當世界變得喧囂紛擾時,我總愛躲進一本書的世界裡,尋找片刻的寧靜與滿足。在別人眼中,閱讀或許只是翻動書頁、解讀文字的過程;但於我而言,它是一場靈魂的旅行、一場與偉大思想者的對話,也是一片能讓我找到無窮快樂的天地。 小時候,我就喜歡窩在角落讀故事書。當其他孩子在操場上嬉戲時,我卻總愛翻開一本《格林童話》,跟隨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展開一段奇妙的冒險,或是和灰姑娘一同走進那場華麗的舞會。在那純真的年紀裡,書中的故事便是一扇通往夢幻世界的大門,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與幻想。 隨著年齡增長,我的閱讀範疇逐漸擴展,從童話到小說,從詩歌到散文,書的種類變得五花八門。每次打開一本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展開對話。讀魯迅的文章,我感受到他筆鋒的犀利,思想的深邃;讀泰戈爾的詩,我彷彿看見一片遼闊而明亮的天空;讀余華的《活著》,我為人性的堅韌與命運的無常而動容……每一段文字都帶我走進不同的時空,讓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情感。 閱讀帶給我的快樂,還在於它讓我學會了獨立思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的觀點與看法總是被外界輕易左右。而書籍卻教會我如何理性地看待事物,如何在眾聲喧嘩中尋找到自己的立場。記得有一次,我閱讀了《傲慢與偏見》,深受主人公伊莉莎白的智慧和堅定所感染。我開始反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應該堅持自我,勇敢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這種思想的碰撞與成長,帶給我比物質更深層次的滿足和快樂。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此外,閱讀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與慰藉。當我感到孤獨時,書中的人物成為我的朋友;當我遇到困惑時,書中的智慧給我指引;當我疲憊時,書中的文字輕撫著我的心靈,讓我重新獲得力量。書本雖沉靜無聲,卻能在無形中撫平我們內心的波瀾,讓我們找到心靈的歸宿。 有時,我會將自己喜歡的句子抄錄下來,靜靜品味,彷彿那些文字也成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比如:「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滿意。但我們還是要熱情地活下去。」這樣的句子在低谷時給予我力量,讓我重新看見生活的光亮,這何嘗不是快樂呢? 閱讀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更讓我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快樂。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快樂不是外在物質的擁有,而是精神世界的豐盈與自由。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徜徉在書的海洋中,尋找更多的智慧與快樂。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我願將閱讀視為一生的良伴,讓它成為我心靈的依靠,讓我在閱讀之中,永遠找到屬於我的快樂。 評語 1. 內容與立意 優點: 提升空間: 2. 結構與層次 優點: 提升空間:

Continue Reading →

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

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 每年的除夕夜,家裡總是熱熱鬧鬧的。親戚朋友紛紛到來,餐桌上擺滿了各式佳餚,孩子們的笑聲,長輩們的話語聲,彷彿整間屋子都被喜慶的氣氛填滿。然而,當時鐘指向午夜,煙火散去,人們道別離去時,我的內心卻空蕩蕩的,像是被掏空了一般。 這種落差感,不知何時開始,悄悄在我心中滋生。小時候,我總是期待著這樣的熱鬧——熱氣騰騰的飯菜,紅彤彤的利是,以及與堂兄弟姐妹們瘋狂玩耍的時光。但隨著年齡增長,我發現每次的歡聚似乎都成了例行公事,親戚間的寒暄也逐漸流於形式,甚至連笑容都帶著幾分客套。 這次的新年,姨媽笑著遞給我一個利是,說:「今年都長這麼大了,還拿利是啊?」我尷尬地笑了笑,卻沒有接話。旁邊的弟弟拉著我的衣袖,嚷嚷著要我陪他放煙花。看著他稚氣未脫的笑臉,我忽然覺得,他現在的快樂,是那麼純粹,而我自己似乎已經不再擁有那份簡單的歡樂了。 回到房間,我拉開窗簾,看著夜空中的煙火綻放。五光十色的煙火照亮了夜幕,也點綴了城市的輪廓。然而,那些燦爛的光芒在幾秒鐘後便迅速消逝,徒留一片黑暗,與我心底的失落重疊。生命中的許多時刻,似乎也是如此——熱鬧、歡笑,只是一瞬間的光輝,而我們又要回歸現實的平淡與寂寥。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我坐在書桌前,打開手機,朋友圈裡滿是新年的祝福和熱鬧的合照。我看著照片裡那些燦爛的笑容,卻怎麼也提不起回應的興致。也許,是因為自己心底清楚,這份熱鬧終將過去,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總會在平淡的日子裡慢慢顯現。 窗外,煙火聲逐漸遠去,四周重歸寧靜。我躺在床上,輕輕地嘆了口氣。熱鬧之後的失落,或許是因為我們心底渴望某種長久的陪伴與真實的情感,而這些往往難以在短暫的相聚中找到。 這樣的夜晚,我學會了接受孤獨,也學會了在喧囂過後,靜靜地與自己對話。熱鬧終將散場,但人生的舞台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去追尋的風景與意義。 七百三十七字 評價 這篇文章通過具體場景描寫和內心感受的剖析,呈現了一種由歡聚走向寂寥的情感變化,表現出一定的深度和思考能力。以下是對文章的具體評價: 1. 內容與立意 2. 結構與層次

Continue Reading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古語常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言:「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良友對我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那麼為何古人對好友求之若渴、念念不忘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知己能大大增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視野、心境,使其學識博而不濫、精而不淺,以下我將一一抒發己見。 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明辨:「大凡君子與君子以道為朋。」可見君子之間皆是以道相交,志同則道合,彼此都有著類似的「道」,亦即知識範疇,然而範疇相類,則其層次深度未必相近,若想自己能在該層面上更進一步,與所習之道相近的賢君良友互相切磋方為正道。俗語亦有言:「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哪怕彼此未必在「道」上有深厚的造詣,只要願意以文會友,依然能得莫大寸進,更何況彼此景況相同,方能起到鞭策之用,不至於消極怠慢,坐看同儕學業精進。如此學業方不至於「孤陋」、「淺薄」。著名航天學家岩士唐年少時,航天科技研究尚未普及。為了能在知識上進一步突破,他除了閉門造車,製作飛機模型外,還想方設法參加不同的飛行課程,以期與同濟切磋增進學業。可見與自己「道相近」的友人學習能互相借鑒,取其長補自身之短,互相勉勵不怠,學業才識漸入佳境。 那麼寡聞則何如?一個人的能力天賦終歸是有限度,因此大家在不同方面上可能各有擅長,而某些方面則未必精深,甚至淺陋寡聞。反之,若撇開心防,結交不同的好友則正能解決此難題,不至於過分側重某一方面,失卻了中庸之道。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人情喜群居而惡離散。」人們總愛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除了排解寂寞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在見聞上互通有無。尤其現今世代社會資訊流通極快,不時會出現各種領域上的謠傳。例如在2019年末爆發的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各類似是而非的傳聞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起,當中更有人聲稱「蒸口罩」能有效消毒口罩,解決口罩荒。這時候結交到不同的朋友的好處,便能有所發揮。你可能未必對病毒、醫學等有深入了解,但只要你身邊有人了解並能向他諮詢求教,以免墮入了因孤陋寡聞爾而中的陷阱了。此外即是學識淵博閱孔子也有多個「道不同」的友人,從他入太廟每事問一事,便能一窺一二,如與萇弘問音樂,以及向老子問禮。可見只有結交不同的好友,方能增益自身所不能,成為一名如孔子名成天下的智者,至不濟也能免墜因愚味無知而中的騙局,擴闊知識視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論任何一門技藝、學識,漫長而苦悶的學習總是難以避免的。很多人會在求學、格物致知的途中失去了恆心甚至是感到灰心,最終學業一事無成或一曝十寒。 這些人往往都是獨學之輩,相反,如果你有良友知己作伴支持,就能在學海中為你護航,給與你心靈上的慰勉。正如琴技震古鑠今的稽康,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他身邊正有一群知音,默默地支持他的創作之路。儘管所奏之曲孤狂而不為世所容。他在竹林間和賢達們互相問道,輕視世俗之士,彼此噓寒問暖,撫慰了其被世人庸俗之見所傷的心靈,最終寫下了《廣陵散》這一名垂千古的琴曲,為後世所津津樂道。可見與你默默相扶的好友能提供學習上的動力,使學業才識日進而非日退,擺脫孤陋和寡聞。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有人說:「學習最宜孤靜一人,與世隔絕,如此方能免受外界事物所動,失了求學的心境。」,然而,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沒錯,讀書確實最宜處靜,但是學習不只有學,亦有運用,單是閉門造車,一人獨學是遠遠不夠,而且只會狹隘了眼界。應要把所學有所應用,正如儒家學說所強調的「學思並重」,應用正是最好的思考過程,而朋友則正可充當你的智囊和檢核員,在思考過程中互相討論,各以其長相輔助,則學業可抵於大成。 亦有人認為獨學能避免結教學業才識不如自身的人,以免「近墨者黑」,拖累自身,然而君不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只求獨學,只會因自身邏輯思考之缺失,在自圓其說中製造更多的不解問題。由是觀之,我們可以通過借鏡身邊人錯誤的學習方法或方向,從而了解到何謂有效且富有啟發的學習方式,以此做到「前車之轍,後車之師」,在學海中掦帆遠航,更何況知識基礎真正堅牢的人,是不會被其他人所輕易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教導身邊的人,以作更深層次的思考,對自身的學識進行另一層的拷問。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言:「當你能教導別人而心中無惑時,你的學業也就榛至更高境界了。」,可見結交知識水平不如自身之人,可以觸類旁通,砥礪自身之學業,為知識水平打下堅厚根基,擺脫孤陋和寡聞。 菜根譚有言:「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此句實乃金玉良言也。正如文首所言,莫輕視良友在學習過程中能起到的作用,獨學的話,總會因個人能力所限以及因與時脱節而進步不大,期望諸君能在人生中廣結良友,摒棄獨學之陋習,互相切磋解難,成為見多識廣之人。 評語 文章結構清晰、內容豐富,通過多個角度探討了「良友」對學習的重要性,並輔以歷史典故和現實例證,論述具有說服力。 優點: 改進建議: 即時上課︰2025 DSE 寫作卷訣竅(三)

Continue Reading →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又有什麽區別呢?」一句簡簡單單的經典台詞帶出了對無限未來的憧憬。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夢想,在追尋夢想的漫漫長路上,難免會遭到冷嘲熱諷。有些夢想在別人看來只是幻想,即使窮盡一生也望塵莫及,看似不切實際,但旁人意見又怎能擋得住你那團實現夢想的熱誠?達成夢想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甚至是世界,難道沒有意義嗎?因此,夢想看來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何謂夢想?夢想指的就是人們在夢裏的想像,是一個不一定會實現的美好期望,往往被稱為夢想的都是些大眾難以達成的事。   還記得小時候寫「我的夢想」時,無非都是世界首富、國際巨星等,試想這些夢想是一般人做得到嗎?很明顯不能吧。夢想虛無縹緲,只有極少數能達成自己的夢想,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可謂困難重重,覺得夢想遙不可及,攀登理想的巔峰絕不可能。表面上,夢想不切實際,其實對於個人的成長卻很有意義。就在數十年前,一家企業從默默無名做到了全民皆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其創辦人馬雲可謂是個成功的例子。離開大學後,那時的他連互聯網都一竅不通,卻一心想着創業,在別人眼中,談論夢想簡直是以卵擊石,非常不切實際。但他心中的執着迫使他不斷嘗試,同樣地也不斷失敗,最終,經過其堅持不懈的努力,嘗試與失敗造就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能夠走到今天,全依賴夢想的牽引,因此夢想是多麽有意義,它代表着你的初心,也意味着你會為自己的夢想而付出。   有時候,夢想既讓人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同時也能惠及整個社會。有人認為夢想只是個人的事,但其實我們不必有夢想意義的設限。以誠品書店的創辦人吳清友為例,他熱愛閱讀,一直夢想能開設介乎大型連鎖書店與小型獨立書店之間的人文藝術書店。比起利潤及商業考慮,他更關注透過推廣閱讀來讓每個人都有更豐富、圓融的心靈,因此他執意讓書店通宵營業、不打烊,並歡迎顧客在店內席地而坐閱讀。此外,他也引進很多銷量一般,乏人問津的冷僻書籍,務要書店做到一應俱全,滿足不同閱讀需求。在商言商,實乃無可厚非,但吳清友身為企業家卻不談效率利潤,即使明知會虧蝕多年也在所不惜,有人視之癡人說夢,然而他忠於人文關懷的意志,在達成理想的路途上努力不懈,不但在自己的事業中覓得滿足,更成功將誠品轉虧為盈,並引領其成為台灣的文化標誌,讓人文氣息漸次熏陶整個台灣社會。夢想看來不切實際,離你有二萬三千里之遙,但只要你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最終會得到回報。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可是,有人說夢想可以當飯吃?夢想未必能夠衡量客觀條件,往往導致追夢者無法承受代價,因而認為夢想並無意義。但是,夢想卻能予人一種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動力,讓人達至自我實現。夢想往往與人們所珍視的價值或信念緊密相關,而人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成就個人意願,達至自我實現,這就是夢想的意義所在。以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為例,他自讀書時期熱愛電影,一心要以當導演為夢想。赴美修戲劇後,他曾六年沒有工作,一直待在家中修改劇本,或四出尋覓資金開拍電影。當時華人處於業界較為邊緣的位置,鮮有華人導演在美國荷里活打響名堂,故李安如此傾注全副心力難免予人不切實際之感。然而,正是對夢想的熱誠讓李安堅定不移地砥礪前行。他一方面在片場負責場務、剪輯、看管器材等繁雜工作,賺取酬勞,另一方面繼續創作劇本並投送至不同電影公司或參加比賽,屢敗屢試。最終李安先後取得台灣金馬獎及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聲名大噪,更獲執導多部荷里活電影的機會,逐漸成為國際知名的導演。由此可見,李安對夢想的堅持一直推動他跨越沿途難關,並使他實踐自我,取得成就。   總括而言,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其實會帶給我們動力和方向,亦會對社會有不同的意義。正如丁尼生所說:「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嗎?」追夢的過程也會給予我們歷練和經驗,也寄托了我們對未來的嚮往。夢想是個人都應該有的東西,只要拼盡自己全力去追夢,看似不切實際的願景,其實也非遙不可及的事,因為命運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評語 提升建議: 總評:本文結構嚴謹、立意深遠,論據豐富且富有說服力,語言流暢且表達自然,是一篇出色的議論文。作者成功地論證了夢想的價值,並引導讀者思考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思想積極且具啟發性。 夢想看似很有意義,其實不切實際 夢想,向來被視為人生旅途上的明燈,引導我們追求更高的目標。然而,當現實的壓力如影隨形時,夢想是否真的如想像中那般有意義?亦或是,它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終究讓人迷失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之中?這個問題引發了我們對夢想價值的深思。 夢想的不切實際性 首先,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壓力,使得夢想的實現變得困難重重。現代社會生活成本日益高昂,許多人需要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缺乏實現夢想的時間和資源。例如,一位對藝術充滿熱情的青年或許希望成為一名畫家,但高昂的學習費用與日常開支迫使他選擇一份穩定的辦公室工作。夢想,在現實的碾壓下顯得遙不可及。 其次,夢想常與個人能力不匹配,導致其難以實現。有些人懷揣成為演員或歌手的夢想,卻忽視了自身的天賦與努力是否足夠。例如,某些參與選秀節目的人對自己過於自信,結果面對殘酷的淘汰制度,夢想破滅,留下深深的失落感。 此外,盲目追求夢想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一些人為了實現夢想而忽視現實需求,最終錯失其他發展的機會。例如,放棄穩定的職業去追逐創業夢想,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準備,創業失敗,結果不僅夢想未實現,還讓生活陷入困境。

Continue Reading →

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

「今天我沒有帶手提電話外出,因而有不一樣的經歷和體會。」 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   待我登上電車後,正欲把電話拿出,卻無法尋獲,我才驀然憶起外出時忘了把充電中的電話放進手袋裏,心中油然生出一股無名火,懊惱地抓了抓頭髮。按捺着心坎裏的焦躁,我把眼光投出窗外。   窗外春意盎然,和熙的陽光穿透玻璃,灑落在依窗而坐的我身上。我把阻隔着自己與窗外明媚的玻璃拉起,隨即感受到暖暖的春風,猶如母親的巧手,輕撫我的臉龐。此時,電車湊巧停在公園側,只見滿眼鳥語花香,嫩葉長在樹椏之上,還殘餘着些許晨露,萬物生機勃勃,動聽悅耳的鳥鳴聲偶爾夾雜孩童如鈴響般欣喜歡快的笑語,實令人心曠神怡。心間不禁一陣訝異——這段前往畫室的路程本是平凡不過,為何此刻頓添生色?   電車隨着「叮叮」之聲又繼續前行,眼前的景色再度變更,熙來攘往的街道、餅店傳出撲鼻的香氣、牽手並肩而行的情侶、背着熟睡孩子的父親⋯⋯窗外猶如一齣精采絕倫的電影,而坐於電車其中的我則是默默地看着。在不知不覺間被窗外風景俘虜的我,漸漸把忘了帶手提電話一事拋諸腦後。   乘搭電車竟有如此體驗!我興奮地想着,卻發現四周無人和應。回首環顧,車廂內只得寥寥數位乘客,他們皆面無表情,低頭把玩着指掌之上的電話,並戴上耳機,隔絕了窗外曼妙的光景,彷如一座濃霧籠罩、隔絕一切的孤島,沉溺於自己的世界,不願窺探近在咫尺的精彩。   現代過於依賴科技的我們經常「機」不離身,情願築起冷硬的高牆並躲進其中,亦不肯抬頭觀察身旁那些日常卻可貴的細節,不想摘下耳機細聽空氣流動的波紋。若我不是忘了帶電話外出,又豈能發掘到窗外豐富多變的景色?   電車抵達了下一站,我一如往日般踏下階梯,下車後沿着那道已走過無數遍的街道前行,步伐卻比平常更輕快。   抵達畫室後,老師告知本日作畫的話題是「現今的香港」。我心生靈感,畫了沿途所見的公園,卻在一片鮮豔奪目的中央以黑白色畫上了一個低頭看著電話的年輕人。   歸程時我又乘上了電車,黃昏的餘暉映照在相同的街道,卻是另一番風景。人來人往的街道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一位鬢髮花白的老人,他彎下身子,緩慢地拾起一塊又一塊的紙皮,稍顯吃力地逐一放置在身邊的推車。一旁一位只顧回覆電話訊息的少年不慎撞上了推車,頂層的紙皮隨之散落一地,其後只看了一眼,便揚長而去,彷彿一切與其毫無關係。街道人來人往,但眾人只聚精會神於掌上的電話,無人欲出援手,亦不曾注意到狼狽的老人,只與他擦肩而過。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只能旁觀的我心坎裏如同被大石壓住,苦澀之情油然而生。電車慢慢地前行,老人亦漸而離開了我的視線,坐於電車內的我只能無奈輕嘆。   我忽發奇想,若自己有攜帶電話外出,也許此刻的我便不會有此番經歷——隔絕一切而只顧電話裏的虛擬世界,豈能看到那些如走馬燈般閃現眼前的人情冷暖?社會上需要我們協助的人眾多,一己之力或無法起到什麼顯著的作用,但哪怕是一聲問候、一份關懷,也能雪中送炭。可是,我們只沉醉在自身的小小世界內,懶得顧及外界的一草一木,才造成如此的隔膜,造成了人情味不復存在的社會。何不放下手上的電話,去觀察曾忽視的四周?何不走出自己的孤城,去關懷身邊的人和事?   電車內乘客依舊低頭把玩電話,車廂一片靜默。 評價 提升建議: 總評:立意深刻、情感豐富且語言優美的佳作。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展現了「放下電話,觀察生活」的重要性,並對現代社會人情疏離的現象進行了批判與反思,富有教育意義與啟發。

Continue Reading →

陽光與陰影

陽光與陰影 示例一   說起陽光,人們會聯想到「盼望」、「朝氣」、「活力」等詞語,只覺陽光寓意着生機,無限美好。然而,真正與陽光掛勾的,卻是「陰影」——縱使我們多不願承認。   從物理角度而言,光與暗互相排斥卻又同時存在,人站在烈日之下,被其耀目的光線照得刺眼,而一轉面,又會發現有陰影從腳底延展開去。更弔脆的是,愈光明的地方,反照着的黑暗就愈多︰在戲劇或演唱會演唱會舞台上,聚焦燈照着台上主角,耀眼奪目,但燈光不能照及的地方,卻會因強烈的明暗對比而變得異常漆黑。事實上,這一現象歸因於人類的錯覺︰沒有光線的地方本就漆黑,只是當鄰近有強光,人看在眼裏,視覺一時適應不了,就會覺得那處特別昏黑。   想深一層,這個物理現象,不也是人生現實嗎?   英語有句說話叫”Every coin has two sides”,說每個銀幣都有兩面,一字一花,一正一反。人生亦然,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目光去看,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視域。粵說又說「有危就有機」,就算事情多麼嚴重,打擊多麼重大,但卻又能帶來相等的機會與希望——這也大概等於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了。   世界各地每年都會碰上無數次天災人禍︰四川大地震、福島核子洩漏、南亞大海嘯、美國西岸風災……數之不盡的災難,既剝奪無辜性命,亦破壞地區經濟,無數的親人朋友更因此而天地相隔,再見無期。但是,每每天災過後,社會都會興起一種反思醒悟,要人把握現在,好好珍惜身邊的一事一物,重修破裂了的人際關係,別等他朝懊悔。如果這些災難是「太陽」,是物理現實,那麼經濟損害和人命傷亡,就是絕望的「陰影」,而那些反思醒悟,卻是希望的「陽光」︰絕望與希望,陽光與陰影,同時存在,亦同樣重要。   如果一味看着陰影,人類勢將一沉不起,永遠活在傷痛之下,也遑論怎樣重新振作,闊步向前了;但若然只看到陽光,忘掉了陰影,拋開了過往的傷痛,人類就無法亡羊補牢,不懂從錯誤中學習,最後一錯再錯。   太陽、或陽光、或陰影,都是鐵一般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可以做的,惟有是想想如何面對。也許有人認為生命太多污垢,怕被陽光照耀,選擇逃到黑暗之地——那麼陰影只會逐漸擴張,一發不可收。有人悟以往之不諫,做過的錯事不敢回想,竭力跑向太陽,卻不知道,他背後的陰影卻愈來愈大,愈來愈黑……老生常談的說法,中庸之道,求取平衡,或許是一條出路。   物理學家霍金七十歲生辰時這樣說︰”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

Continue Reading →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這種處世態度初看似乎是一種逃避競爭的心態,但仔細品味,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卓越與避免失敗之間,保持一種中庸而平衡的態度,這既是一種生活智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 首先,這種態度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過度的壓力。當我們一味追求「第一」,往往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與代價,甚至犧牲健康與生活質量。例如,在學校裡,某些學生為了考取第一名,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忽略了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也放棄了許多興趣愛好。雖然成績優異,但內心卻可能充滿焦慮與孤獨。而另一種極端是完全放棄努力,選擇「做最後」,這種態度則可能導致自我價值感的喪失與生活方向的迷茫。 格言的智慧在於,追求適度的成就感,而非盲目攀比。這種態度讓我們懂得設立切合實際的目標,接受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局限,同時也發掘自己的潛力。例如,我曾參與一場校際田徑比賽,當時的我並不是最快的選手,但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跑出個人最佳成績,而非一味與其他選手競爭。最終,我不僅實現了目標,還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運動的樂趣,這比獲得第一名帶給我的快樂更加持久。 其次,這是對社會角色的清醒認識。在現代社會中,並非每個人都能站在領導者的巔峰,也並非每個人都甘於平庸。大多數人處於中間位置,承擔著平凡卻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公司裡,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成為高層管理者。許多普通員工雖然不在「第一」的位置,但他們的努力與貢獻同樣是公司運行不可缺少的一環。如果人人都爭做第一,反而可能破壞團隊的和諧與效率。 然而,這種處世態度並不意味著消極或懈怠,而是主張在合適的時候做出明智的選擇。當面對重要的機會或原則問題時,我們依然需要勇敢地站出來,爭取應得的權益。例如,在一次課堂討論中,我本來可以選擇保持沉默,但為了表達自己對課題的深刻見解,我決定發言,並因此獲得了老師與同學的認可。這表明,如此並非放棄努力,而是以智慧選擇行動的時機與方式。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此外,這種處世態度也讓我們學會欣賞別人的成就,避免陷入無謂的比較與競爭中。在當今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人們常常因為看到別人的成功而感到焦慮與壓力。然而,如果我們能以這心態面對生活,就能專注於自己的步伐,而不是一味追逐他人的腳步。例如,有些人選擇低調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不炫耀,也不攀比,反而活得更加自在與真實。 總的來說,這是平衡而務實的處世哲學,它讓我們在競爭與自我保護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這種態度教會我們尊重自己的選擇,接受自己的局限,同時也讓我們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最終,這種中庸之道能幫助我們在追求成就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生活的幸福。 九百四十三字 評語 附錄︰何謂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方法的核心。「中」是「不偏」,「庸」是「不改」,而「中庸」就是「中和恒常」的意思,也就是適度、合乎中道的方法。雖然《論語》對中庸的直接論述不多,但書中許多地方都間接地體現了中庸的思想方法。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仁」就在這種思想方法中蘊育,禮的規範就在這種思想方法中表現。中庸也講「位」的問題,在其位謀其政,而不在其位謀其政則是犯上作亂。當然,中庸也不是主張無原則的調和,中庸必須符合「禮」的規範和體現「仁」的精神。 過猶不及 最能表現孔子中庸思想的故事,莫過於「過猶不及」。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比較賢能?」孔子說:「子張做事過頭了一些,而子夏做事又稍嫌不足一點。」子貢就說:「那麼就是子張強一些了。」孔子回答說:「太過和不及同樣不好。」孔子又對眾多弟子說:「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的志向過高而流於偏激,子路的性子太剛猛,顏淵是比較有希望能成就的,只是常困於貧窮!子貢不安於命而做生意,卻能每次猜中物價的漲跌,而賺了大錢。」由此可見,中庸最好的境界,就是不走極端,而取其中道。 六言六弊 孔子的中庸思想具體體現在「六言六弊」之中。孔子問子路:「你聽過六種美德伴隨六種流弊的說法嗎?」子路納悶地說:「沒有聽說過。」孔子便告訴子路:「喜歡仁愛卻不好學,便會流於愚昧;喜歡聰明卻不好學,便會流於放蕩;喜歡信實卻不好學,便會『賊害自己』;喜歡正直卻不好學,便會有急切的毛病;喜歡勇敢卻不好學,便會招致禍亂;喜歡剛強卻不好學,便會有狂躁的毛病。」這裡孔子將仁愛、聰明、誠實、正直、勇敢、剛強六種美德與學習聯繫起來,因為學習是一種最好的實踐活動,任何美德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正確地表現出來,如果不能發奮好學,個人內在的品德都會變得偏頗狂熱而不切實際。

Continue Reading →

力陳己見,選擇沉默

力陳己見,選擇沉默 事情發生在課堂上,老師正在討論一個社會議題,內容涉及環保政策的利弊。班上的一位同學小張踴躍發言,提出了反對的觀點,但他的言詞過於激烈,甚至對支持政策的同學有些語帶攻擊。我當時心裡很不認同,因為我知道這位支持政策的同學小李曾經參加過多次環保活動,對這個話題有深入了解,他的觀點其實很有道理。 小張發言結束後,全班陷入了一陣尷尬的沉默。我猶豫著要不要站出來為小李辯護,甚至反駁小張的態度。內心的糾結持續了幾秒鐘,最後,我選擇保持沉默。 下課後,我靜靜觀察著小李的反應。他似乎並未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反而若無其事地與朋友聊起天來。這讓我開始思考,我的沉默是否真的必要?如果我站出來表達看法,會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 後來,我找了小李聊了一下。他坦然地表示,自己對小張的言辭並不放在心上,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立場,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同意他的觀點。他的這番話讓我意識到,有時候選擇沉默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當爭論可能引發更多對立時,沉默或許是一種緩解矛盾的方式。 再反思當時的情境,我認為我的沉默是必要的,原因有三。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首先,沉默可以避免情緒化的爭論。當時,小張的語氣已經帶有攻擊性,如果我當場反駁,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緊張,甚至引發更激烈的言語衝突。這不僅無助於討論的進行,還可能影響班級的和諧。 其次,沉默是一種對他人表達的尊重。小張和小李都在努力陳述自己的觀點,作為旁觀者,我需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而不是急於插話或干預。這種尊重,不僅是對他人言論自由的支持,也是對自己言行的自我約束。 最後,沉默可以為思考留出空間。在當時的情況下,我的情緒有些激動,如果貿然發言,很可能無法清晰地表達我的觀點。選擇沉默,讓我有時間冷靜下來,更加全面地考慮問題的各個層面。這樣,我能在之後更有建設性地參與討論,而不是一時衝動。 當然,沉默並非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有些情況下,特別是涉及原則或正義的問題,我們應該勇敢發聲,為正確的立場而努力。但在這次事件中,我的沉默避免了可能的爭執,也為自己和他人留下了反思的空間。 這次經歷讓我更加明白,必要的沉默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與選擇。沉默能讓我們看清局勢,平息情緒,甚至讓他人有機會成長與表現。這份沉默教會我,不是每一場對話都需要即刻參與,有時候,停下來觀察與傾聽,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 九百三十五字 評語 附錄︰「必要的沉默」, 幽我們一默 一題「必要的沉默」,

Continue Reading →

談談如何消除偏見?

題目構思 談談如何消除偏見 每當我們評論別人時,有時候並不是對方有問題,而是我們的視角被蒙蔽了。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因為窗戶上的灰塵誤以為鄰居的衣服不乾淨,直到女兒幫她擦掉窗上的灰塵,才恍然大悟:問題不在別人,而在自己。這個故事讓我深刻認識到,偏見往往來自於我們的視角,只有清理自己的窗子,我們才能看到真相。 偏見,往往源於我們未經反思的認知與判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基於表面現象,對他人做出評價。例如,一位學生可能因為考試失利而被認為不努力,卻忽略了他可能正在經歷家庭問題或者健康困擾。這種偏見不僅傷害了他人,也讓我們失去了理解真相的機會。正如故事中的媽媽,她只是看到了表面,而沒有意識到真正需要清理的是自己的窗戶。 首先,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觀點。偏見的產生,往往是因為我們的觀點未經檢驗。我們習慣用自己的經歷與價值觀去評判他人,而忽略了他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處境與背景。因此,在對他人下結論之前,我們應該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判斷是否基於充分的事實?是否可能存在其他解釋?這種反思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過於主觀的判斷。 其次,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正如擦亮窗戶可以看清外面的世界,換位思考也能幫助我們看清他人的處境。記得一次班級活動中,我的同學小明因為沒有完成分配的任務,遭到了其他同學的批評。然而,當我們了解了小明的情況後,才發現他的父親剛剛因病住院,他忙於照顧家人,無暇兼顧學校的事情。這件事讓我明白,當我們只看表面現象時,很容易對他人產生誤解,而換位思考則可以幫助我們消除這種偏見,與他人建立真正的理解與信任。 此外,與他人坦誠交流也是消除偏見的重要方式。許多時候,我們的偏見來自於對他人的不了解,而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與對方交流。在交流中,我們可以發現彼此的共同點,理解彼此的差異。例如,在一次社區義工活動中,我原本對某位性格孤僻的參加者抱有偏見,覺得他不願融入集體。然而,當我主動與他交談後,才知道他只是不善於表達,而內心非常關心他人。我們的交談讓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也讓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最後,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不同的觀點與文化,也能幫助我們減少偏見。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我們不應該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他人,而應該以包容的態度去理解與尊重彼此的不同。例如,當我第一次接觸外國文化時,對於某些飲食習慣感到不解,但當我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後,便開始欣賞其中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包容的態度讓我能夠更加全面地看待世界,減少了因無知而產生的偏見。 這個故事帶給我的啟發是,偏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願意擦亮自己的窗子。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的視角,學會換位思考,與他人坦誠交流,並保持開放的心態,那麼我們就能逐漸消除偏見,看到世界的真實與多樣性。偏見是一種蒙蔽,而理解與包容則是我們清理視角的工具。當我們的窗子變得透明,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開闊與平靜。 九百三十九字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評語 即時上課︰2025 DSE 寫作卷訣竅(三) 論說文寫作 附錄︰別讓偏見毀了你一生

Continue Reading →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

題目構思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 成長,是人生中一個不斷自我發現與突破的過程。這句話不僅描述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更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成長路上的點滴。 從小到大,我曾經以為學習就是吸收知識,考試便是衡量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在這種觀念下,我像一個瓶子,努力裝滿父母和老師教給我的知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感到內心的空虛與疑惑:為什麼學會了解決數學題的公式,卻不明白如何應對人生中的困難?為什麼記住了歷史書中的年表,卻找不到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直到中三那年,我參加了一次校外的創新項目比賽,這次經歷讓我開始理解「化作燃燒的火焰」的真諦。那次比賽的主題是「改善社區環境」,每個隊伍需要從問題發現、方案設計到資源整合,完成一個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我與隊員們選擇了改善學校附近舊社區垃圾分類的問題,因為我們發現,垃圾堆積與回收效率低下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過程中,我第一次發現,學習不僅僅是接受知識,而是如何將它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回收方案,還需要親自拜訪居民,調查他們的需求與意見。當我們拿著設計圖走進狹窄的街巷,與居民面對面交談時,我內心燃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興奮感: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瓶子」,而是試圖將這些知識化為改變現實的「火焰」。 最讓我難忘的是一位老人對我們說的話。他告訴我們,過去也有人試圖推行垃圾分類,但因為沒有解釋清楚,大家覺得麻煩,最終不了了之。他希望我們的計劃能真正為大家帶來便利,而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我們聽後立刻調整了方案,加入了詳細的示範與指引,並設計了一套簡單易懂的分類標籤。這讓我意識到,火焰的燃燒需要持續的努力與創新,不能僅靠一時的熱情。 最終,我們的計劃獲得了比賽的佳績,而這次經歷對我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獎項本身。我開始明白,成長並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主動去探索與創造。知識是火焰的燃料,但如果沒有熱情與行動,就無法真正點燃內心的火光。正如這句話所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團火,只是需要一個契機,讓它燃燒起來。 回顧自己的成長,我越來越覺得,教育的意義不在於填滿我們的腦袋,而在於啟發我們去追尋自己的熱愛與價值。無論是在學校的學習,還是生活中的磨練,每一次挑戰都是為我們的火焰增添燃料的過程。 如今,當我面對新的困難與選擇時,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試圖主動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學會了用熱情去燃燒每一天,因為我知道,成長的意義在於讓自己成為一團不斷燃燒的火焰,為自己與他人的生活帶來光亮。 這句話讓我明白,成長不僅是接受知識,更是學會點燃內心的火焰,成為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人。而每一個成長中的我們,都擁有點燃這團火的可能性,只需一次勇敢的嘗試,一次真誠的行動,就能讓這團火焰在我們的生命中熊熊燃燒。 九百四十一字 評語 即時上課︰2025 DSE 寫作卷訣竅(二) 記敘文寫作 附錄︰二十八歲的DSE中文作文 瞧著這句話,再瞧瞧自己,我笑了。 誰沒當過孩子?但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卻沒有燃燒自己,只是默默的等待被填滿。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