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創作中,它是著重於精確呈現事物的寫作手法。它以第三方的視角,忠實描繪場景或事件,讓讀者如臨現場,感受事物的真實樣貌。本文將介紹其特點、使用技巧,並引用範例幫助您掌握這一寫作方式。 什麼是「客觀描寫」? 旨在以中立的語氣,詳細記錄所見所聞,避免加入個人的情感或觀點。例如,描寫一片湖泊時,聚焦於湖泊的大小、形狀、顏色,而非內心感受。這種手法適合用於報導文學、紀實類作品,或需要傳遞準確資訊的文章。 應用例子 以下是一段描寫圖書館的文字: 「圖書館內部佈局呈現對稱結構。中央是一條寬敞的走道,兩側排列著整齊的書架,每個書架標有分類編碼。屋頂懸掛著三盞圓形吊燈,柔和的黃光均勻地照亮整個空間。牆壁刷成淡灰色,配以深色木質地板,營造出安靜沉穩的氛圍。」 這段文字僅描述圖書館的外觀及佈局,沒有加入個人情感,讓讀者直接理解空間的特徵。 電影中的「敘述」和「呈現」──以侯麥《茉德家的一夜》為例 為什麼選擇? 如何在文章中運用? 即時上課︰2025 DSE 中文科核心課程 (二) 修辭手法解析
Author: king
主觀描寫
在文學創作中,這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寫作手法,能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與觀點。透過主觀的視角,作者可以將個人的情緒、印象與內心感受融入描寫中,讓文章更具個人特色和吸引力。本文將介紹這種手法的核心特徵,並引用知名作家的例子,幫助大家掌握這技巧。 什麼是「主觀描寫」? 不同於客觀描寫,它不只是冷靜地陳述事實,而是以作者的感知為基礎,注入主觀的情感和個人解讀。例如,描述一片森林時,客觀描寫可能聚焦於樹木的高度或葉子的顏色,而作者則會加入作者的情緒,如「這片森林像一個守護者,用它深邃的綠色擁抱著迷惘的旅人」。 特點 作家的實例: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常運用來呈現角色內心的複雜情感。例如,他描寫主人公在一片荒涼的田野上行走時,沒有僅僅描述景色的荒涼,而是將這種景象與孤獨感相連結:「田野的寂靜彷彿吞噬了一切,孤獨像寒冷的風一樣,緊緊地裹住了我。」 透過這段敘述,讀者不僅看到了田野,更感受到了主人公內心的孤獨,景物與情感融為一體,令人印象深刻。 電影實例︰1917 開放教室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為什麼選擇這樣寫? 如何在文章中運用? 它是一種能讓文字鮮活起來的寫作技巧。透過這種手法,作者可以將情感與故事情節緊密結合,吸引讀者深入文章。 即時上課︰2025 DSE 中文科核心課程 (二) 修辭手法解析
倒敘法
掌握倒敘技巧:讓你的寫作更具吸引力 在現代寫作中,倒敘法是一種經常被用來增強故事吸引力的敘事手法。無論是在文學創作、影視劇本,還是博客文章中,倒敘都能為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作品更具層次感,吸引更多的讀者,那麼學會並善用倒敘技巧將是提升寫作質量的重要一步。 本文將詳細介紹什麼是倒敘、倒敘的優勢以及如何運用倒敘寫出更吸引人的文章。 什麼是倒敘? 倒敘(Flashback)是一種打破時間順序的敘事方式,通過先描寫故事後續的場景或結果,再回溯到過去展現事情的起因或過程,讓讀者從非線性的視角了解情節發展。這種手法與順敘不同,它先揭示部分結果,然後通過回憶或倒帶的方式補充背景資訊。 例如,在一篇描述登山的文章中,作者可以先描寫主人公在巔峰的激動時刻,然後倒敘回主人公如何從一名登山新手一步步走到巔峰。 倒敘的優勢 1. 增強故事吸引力 倒敘可以創造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例如,先揭示結局,再通過回溯補充細節,讓讀者在疑問中逐步揭開故事的全貌。這種非線性敘事結構能吸引讀者持續關注。 2. 豐富情感層次 倒敘能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動機。例如,描述角色的成功時,通過倒敘展現他過去的努力與掙扎,可以增強故事的情感張力。 3. 打破單調敘事 順敘容易讓讀者陷入單調的閱讀體驗,而倒敘則能通過打破時間線,讓故事更加生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如何在文章中運用倒敘? 1. 開篇製造懸念 一個強有力的開篇能吸引讀者的注意。例如,開頭可以直接描寫高潮或結局場景,留下懸念,讓讀者想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談知己
談知己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旅途,沿途我們會遇到許多人。有些人擦肩而過,來不及留下痕跡;有些人停留片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而在眾多的相遇中,能夠遇見知己,則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運。所謂知己,不僅僅是深交的朋友,更是能夠理解我們靈魂深處的人。對於知己,我有幾分思考,也有幾分感慨。 知己是心靈的共鳴 知己最重要的特質,便是心靈的共鳴。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正是因為知己能夠理解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追求。我記得中學時,有一次數學成績失利,當時的我十分沮喪。班上大多數同學都只是敷衍地安慰我,甚至有人對我的失敗感到幸災樂禍。只有一位同學主動走過來,和我分析試卷的問題,並鼓勵我不要被一次失敗擊倒。他對我的理解和支持,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暖。從那之後,我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彼此分享學習的難題,也互相分擔生活的困惑。 知己之所以珍貴,正是因為它超越了表面的友誼,而進入了心靈的深處。這種共鳴不需要多言,只需一個眼神或一個簡單的問候,便能讓我們感受到理解與支持。 知己是無聲的陪伴 知己的存在,往往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默默地陪伴著我們,卻不會因過多的干涉而令我們感到壓力。這種陪伴,既是支持,也是尊重。 大學時,我經歷了一段情緒低落的時期。壓力讓我幾乎喘不過氣來,而周圍的人不是對此視而不見,就是過度地關注,讓我更加無所適從。唯有一位室友選擇默默陪伴我,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在每次我情緒崩潰時遞給我一杯熱水,或者帶我去散步。那份不動聲色的關心,讓我慢慢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我明白,真正的知己不是在你最風光時錦上添花,而是在你最脆弱時雪中送炭。 知己是人生的明鏡 知己除了理解與陪伴,還是一面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明鏡。人生難免會有迷茫與偏差,而知己的出現,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找到更好的方向。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陷入了無謂的爭論與攀比,整個人浮躁不安。一位朋友直言不諱地點出了我的問題,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批評雖然讓我感到不快,但冷靜下來後,我發現這份坦誠恰恰是知己的可貴之處。如果沒有他的提醒,我可能會繼續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因此,知己不僅是我們的支持者,更是我們的指路人,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清醒而明朗。 知己的可遇不可求 然而,知己的可貴在於它的稀有與難得。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因忙碌與誤解而錯過了知己,也可能因過於自我封閉而拒絕了本應存在的理解與支持。 要擁有知己,我們首先需要學會打開自己,願意分享內心的真實。只有當我們坦誠地表達自己,別人才有可能看見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從而建立起心靈的橋樑。同時,我們也需要學會用真誠對待他人,主動去理解與支持別人,成為別人的知己。 結語:知己是一生的珍藏 知己是一種珍貴的存在,它帶給我們心靈的共鳴、默默的陪伴與清醒的提醒。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擁有知己無疑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力量。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真正的知己如同黑暗中的星光,永遠溫暖我們的內心。願每個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都能遇見一位真正的知己,並珍惜這段無可取代的友誼。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評語 這篇文章通過對知己特質的分析與自身經歷的敘述,全面展示了知己的重要性與珍貴之處。文章結構清晰,內容充實,語言流暢,情感真摯,能引發讀者共鳴。 1.
禁區
禁區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或遵守某些規則。它可能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底線,可能是社會習俗的禁忌,也可能是內心對某些行為的自我約束。其存在看似是一種限制,卻往往是社會秩序、道德規範以及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支撐。我們的生活雖然因明確的界限,但正是這些界限讓我們的行為更具規範,也讓我們在自由中懂得自律。 維護秩序的底線 法律是社會中最明確的規條,它為每個人的行為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如果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將陷入混亂。交通規則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在繁忙的道路上,紅燈如是,駕駛者必須停下,行人則不得貿然橫穿馬路。每次看到有行人闖紅燈,或者司機為搶一秒鐘而無視紅燈,我都不禁想到,如果法律失去了它的威嚴,輕則造成小混亂,重則帶來無法挽回的事故。 不僅僅是交通規則,還有如偷竊、詐騙等行為,都是法律的禁地。這些禁地的存在,不僅是對他人權益的保護,也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曾經有一位朋友因為一時貪念,拿走了超市的一件小商品,結果被抓到,雖然商品價值不高,但她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這件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法律的禁地或許看似冷酷,但它的存在卻是每個人自由的基石。 約束行為的準則 與法律相比,道德的制約雖沒有明文條例,但卻更為深遠且內化在人心。這些制約教會我們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行為準則。例如,欺騙是一個普遍的道德忌諱。不管是在友誼、愛情還是職場中,誠實都是信任的基礎。一旦越過了這界線,無論是再好的關係還是再深的信任,都可能迅速崩塌。 曾經,我的一位同學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偷偷地攜帶作弊工具進入考場。雖然當時並未被監考老師發現,但他的內疚卻持續了很久。他告訴我,他從未真正享受過那次成績帶來的快樂,反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這件事讓我明白,道德的攔阻一旦被突破,哪怕沒有外界的懲罰,也會在內心留下疤痕。 對自我的約束 禁忌不僅存在於外界,它也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些禁忌是個人價值觀的體現,是我們面對誘惑時的防線。例如,對於金錢的追求,有些人視之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為此可以不擇手段;而對另一些人而言,金錢的聖地是絕不能以犧牲尊嚴和正義為代價去獲取。 記得有一次,我在課外活動中負責籌備募捐。當我拿著捐款箱時,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這些錢暫時是由我保管,如果少了一部分,或許沒人會注意到。」但這個念頭很快被我內心的聲音所壓下:「這不是你的錢,你沒有權利這麼做!」雖然這只是一個瞬間的掙扎,但卻讓我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了更深的認識:誠信是我內心的一個聖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容觸碰。 必要與界限 但他並非永遠不容挑戰,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規例,需要我們用理性與智慧去改變。例如,歷史上的種族隔離制度曾被視為一條死線,但像馬丁·路德·金這樣的偉人,以非暴力的方式挑戰,最終推動了人類平等權利的進步。因此,其存在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永遠盲目遵守,而是要在尊重基本規範的同時,敢於質疑那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界限。 意義與智慧 制約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們為我們劃定了行為的界限,既保障了個人的權利,也維繫了社會的秩序。無論是法律的紅線、道德的準則,還是內心的堅守,其存在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與安全。然而,規例不僅需要遵守,也需要我們去思考它的合理性,適時挑戰那些阻礙公平與進步的陳規。 它既是束縛,也是保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只有在遵守與反思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才能在這些界限中,活出真正的自由與智慧。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評語 這篇文章結合法律、道德和內心三個層次,深入探討了其意義及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具體的事例支撐,觀點鮮明而富有啟發性。 1.
重遊舊地所見有感
重遊舊地所見有感 數年前,我曾經到過一個小山村。那裡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村民生活簡樸而安寧。我記得清晨時,陽光灑在田野上,農夫們揮汗如雨地耕作,孩子們嬉笑著追逐,彷彿一切都那麼純粹、自然。時隔多年,我再次來到這裡,卻發現曾經的山村早已改變,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一進村口,眼前的景象讓我愣住了。原本狹窄而泥濘的小路,如今變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兩旁的樹木似乎因年久失修而變得稀疏。遠處的田野已經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與工廠,天空不再湛藍,取而代之的是一層淡淡的灰霧。這樣的改變,讓人驚訝,也讓人感到一絲惋惜。 走進村內,熟悉的那口老井還在,只是已被圍起了圍欄,旁邊立著警示牌:「水源保護區,禁止接觸。」村民們不再圍在井邊取水、聊天,而是各自匆匆忙忙地提著塑膠桶在管道邊接水。我曾經覺得,這口井是村子的心臟,是村民們交流感情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被保護的「遺跡」,而那份樸實的鄉村生活也漸行漸遠。 村子裡的孩子變少了。曾經在田間嬉戲的孩童,如今似乎被手機與電視取代。他們坐在家門口,低頭滑動著屏幕,臉上的笑容變得模糊又遙遠。我與幾個年長的村民聊起天來,他們感嘆道:「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了,不喜歡到外面玩,都待在家裡。」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科技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有鄉村人際關係的漸漸冷淡。 然而,改變也不全是壞事。我注意到村裡建起了新的學校,外牆刷得煥然一新,教室裡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村民告訴我,以前村子裡的孩子上學要走幾公里山路,現在交通便利了,政府也支持村裡辦學,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大大改善了。我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課,內心頓時升起一股欣慰。或許,現代化的發展帶走了鄉村的古樸,但也為年輕一代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離開村子時,我特意走了一段泥路,來到村外的老樹下。這棵樹曾是我與村裡朋友聊天的地方,如今依然枝繁葉茂,只是四周的田地變成了空地。我坐在樹下,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的畫面,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曾經的美好或許難以重現,但舊地重遊,卻讓我明白了時間帶來的種種變化,有得有失,也充滿無奈。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評語 這篇文章展現了作者重回舊地後的複雜感受。通過細膩的場景描寫和情感刻畫,呈現了鄉村從古樸到現代化的變化,並對這些變化進行了理性分析,富有真情實感與思考深度。以下是具體評價: 1. 內容與立意 優點: 提升空間: 2. 結構與層次 優點: 提升空間: 3. 語言與表達
談憤怒
談憤怒 憤怒,是人類最本能的情緒之一。當我們受到威脅、不公或挫折時,憤怒便如烈火般在心中燃起。然而,對於憤怒,人們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它是壞事,會導致衝突與災難;有人認為它是好事,是改變現狀的動力;也有人主張憤怒需要以智慧處理,才能將其化為正能量。我認為,憤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並運用它。 憤怒的壞處:失控與後果 當憤怒失去控制,往往會帶來負面影響。歷史與現實中,無數因憤怒而起的悲劇不勝枚舉。夫妻爭吵因憤怒而升級為家庭暴力,社會抗議因群眾的憤怒而演變成暴力衝突,甚至一場小小的摩擦,也可能因憤怒升級為毀滅性的爭端。這些例子讓人不得不警惕憤怒的破壞力。 憤怒的失控往往與衝動密不可分。人在憤怒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過度活躍,導致理性思考被抑制。我記得有一次,在與朋友辯論時因為意見分歧而情緒激動,脫口而出的傷人語言讓友誼蒙上陰影。事後,我懊悔不已,但傷害已經無法挽回。這讓我明白,未經控制的憤怒,往往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憤怒的正面價值:推動改變 雖然憤怒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但它並非一無是處。適當的憤怒,能成為追求公義的原動力,也能推動改變的不公平現狀。許多社會運動正是源於群眾對不公的憤怒。例如,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正是因為非裔群體對種族歧視的憤怒而掀起的浪潮。這種憤怒讓人們站出來,爭取平等與尊嚴,最終促成了社會的進步。 個人層面上,憤怒也可以是驅動力。一次,我在一次公開演講比賽中表現失誤,評委對我提出批評,其中一些評價讓我感到憤怒。但這份憤怒並未讓我沉淪,而是激發了我更加努力改進的決心。幾個月後,我再次站上舞台,用更成熟的表現贏得掌聲。這樣的經歷讓我意識到,憤怒如果被正確引導,完全可以成為成長的催化劑。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處理憤怒的智慧:平衡與轉化 憤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處理憤怒。如果我們能以智慧對待憤怒,就能將它從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關鍵在於控制情緒的方式與應對的方法。 首先,學會自我調節非常重要。當感到憤怒時,不妨暫時離開當下的情境,給自己一些時間冷靜。例如,深呼吸或轉移注意力,是簡單而有效的做法。曾經在一次考試失利後,我憤怒地將原因歸咎於外界,甚至責怪老師的教學方式。然而,冷靜下來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夠,這才讓我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適時冷靜,不僅能防止衝動行為,還能讓我們理性地看待問題。 其次,我們需要將憤怒轉化為建設性的行動,而非破壞性的發洩。例如,當面對社會上的不公時,與其抱怨或發洩情緒,不如採取具體的行動來改變現狀。著名社會改革家馬丁·路德·金在面對種族歧視時,選擇用非暴力抗爭的方式來表達憤怒,這種智慧的處理方式不僅維護了正義,也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此外,我們還需要學會理解與包容他人的憤怒。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我們不能將憤怒的原因簡單歸咎於他人的「不理智」。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別人的情緒,有助於化解矛盾,也能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憤怒的平衡點 總的來說,憤怒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它。如果憤怒被不加節制地釋放,便會如野火般肆虐,帶來破壞;但如果我們能以智慧駕馭憤怒,它便會如火焰般燃燒,照亮追求正義與成長的道路。 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力量。處理憤怒需要自我控制的能力,更需要將情緒轉化為正面的行動。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以智慧對待憤怒,讓它成為我們成長的助力,而非阻礙。 評語 這篇文章全面剖析了憤怒的壞處、正面價值以及處理方式,表達了憤怒本身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如何駕馭和轉化的觀點。文章結構完整,分析深入,語言流暢,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啟發性。以下是具體評價: 1.
足印
足印 沙灘上,海浪輕輕拍打著岸邊,陽光透過稀薄的雲層灑下,留下一片片金黃的光點。我光著腳,走在柔軟的沙灘上,腳下一個又一個的足跡,漸次延伸向遠方。回頭看去,自己的足跡深淺不一,蜿蜒曲折,仿佛是一段人生路,讓我不禁停下腳步,陷入沉思。 足跡,是我們走過的痕跡,代表著曾經的努力、掙扎與選擇;同時,它也提醒著我們,每一步都會留下印記,每一段旅程都有其意義。正如沙灘上的足跡,儘管海浪很快將它抹平,但它曾經存在過,記錄著我們走過的時光與路途。 成長歲月的痕跡 小時候,我的足跡是稚嫩的,蹣跚而輕盈。那時的我,只知道奔跑追逐,笑聲灑滿了每一個足跡。在鄉間的小路上,我曾和父母一起走過,踩著碎石子,母親在前面提醒我小心,父親則在身後保護著我。那些足跡,一步步見證了我的成長,記錄著童年的單純快樂,雖然如今早已被時光抹去,但記憶中的那段路,卻一直深深地刻在心底。 隨著年齡增長,我的足跡變得更深,也更堅定,因為我開始明白,人生之路並不總是平坦,有時甚至佈滿荊棘。 奮鬥堅持的痕跡 還記得中學時期,學業壓力如同高山壓頂。每天早出晚歸,書包裡裝滿了課本和習題,腳步匆忙而沉重。操場上,留下了我一圈又一圈跑步的足跡;圖書館裡,書桌旁堆積如山的筆記也似乎成了另一種「足跡」。我曾經感到疲憊、迷茫,甚至想過放棄,但每當我回頭看看走過的路,便會提醒自己:堅持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 這些足跡或許微不足道,但它們是我的努力與奮鬥的見證。當我站在考試結束的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原來每一步堅持,都會成為生命中寶貴的印記。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他人引領的痕跡 除了自己的足跡,我也曾踏著他人的足跡前行。他們是我的老師、家人,甚至是生命中偶然出現的陌生人。他們的足跡,如同路標,指引我找到前行的方向。 記得有一次,我在學習上遇到了瓶頸,整個人陷入沮喪中。班主任看出了我的困惑,找我談話。他講述了自己年輕時如何克服困難的故事,並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別害怕失敗,每一步踏出去,都是向前的足跡。」他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了我,也為我點亮了一盞燈。從那一刻起,我便明白,走別人的足跡並非是盲從,而是汲取經驗,讓自己有能力踏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未來希望的延續 人生如同一條漫長的旅途,而足跡則是我們沿途留下的痕跡。或深或淺,或直或彎,但每一個足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未來的路依舊充滿未知與挑戰,但我不再害怕。只要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堅守自己的初心,腳下的每一步都會成為通向理想的基石。 有一天,我希望我的足跡能留給他人,讓他們看到:無論多麼崎嶇的路,只要努力向前,就一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沙灘上的足跡終將被海浪抹去,但我們在人生路上留下的足跡,卻不會隨時間消失。它們是我們成長的見證、奮鬥的痕跡,也是希望的延續。讓我們珍惜腳下的每一步,不留遺憾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因為每一個都是生命中最寶貴的風景。 評語 文章以「足跡」為題,通過沙灘上的足跡作為象徵,引申到人生旅途上的成長、奮鬥、引領與希望,表達了人生每一步都會留下痕跡,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立意積極,層次清晰,語言流暢,思想深刻,感觸動人。 1.
自此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
此篇為二零一七年應考生5**文。 自此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 十多年前,父母離異,從此我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和母親一起居住。但有一天,母親帶了一個陌生的男人回到家中,她說是我的「新爸爸」。 我不喜歡他,我亦不想與一位素未媒面的男人同住,何況要我稱呼他為「爸爸」呢?於是,我沒有向他打招呼,將自己鎖在房間中。母親氣憤極了,並從房問外大罵︰「一心!你給我馬上出來!你對長輩可以如此無禮嗎?我要好好教訓你一頓!」 一時衝動下,我亦怒髮衝冠,大喊︰「十多年前,你害我要在單親家庭中生活,失去父愛。你認為父愛可以隨便一位男人中得到,還是認為愛情比親情重要,強逼我接受一位陌生『爸爸』無緣無故的出現呢?你當我是女兒嗎?」 想起過去雙親決定離婚的場面,母親一聲不吭,並且打發那位男人離開我家。那天,我幾乎沒有離開房間半步,我不想看見母親。 事隔一天,母親依舊忙於家務,我則忙於溫習,準備考試,但我的心情總是充滿不忿。「多年來,她欠了我很多,她令我失去愛,今我不能感受溫暖,令我不能快樂成長…還要我接受另一位男士的出現嗎?我的感受,她有理會嗎?」我不斷喃喃自語。 「咯咯!」母親突然叩門,問道︰「你的溫習進度順利嗎?累不累?要吃點甚麼嗎?」 「與你無關,謝了。」我乾脆地回答,母親心如刀割,靜默地離去,一臉愁苦地做她的事。可我沒有愧疚的感覺,明明是她不盡母親責任在先,令我充滿缺陷地成長,是她的錯。於是,我繼續低頭溫習我的中文課本。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在中國文化五倫之中,父子倫為重點之一。除了長幼輩互相敬重,和諧相處以外,其實長輩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作為幼輩,可對他們的過錯作出提點。不過,切記進諫『直不至於犯,婉不至於隱』,以保持尊重大方的態度……」讀到這兒時,我有所感悟。 在我心中,母親從來是一位既不負責任,又自以為是,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因為我從小到大,她都忙於工作,對我的關心少之又少。近年來,她又不斷結識異性,說要尋找終生伴侶作為依靠之餘,還單純認為這可彌補我失去父愛的空虛。如是者,我對她有一種怨意,覺得她使我的家境糟透了。我很羡慕別人的家庭完整,有一位體貼的父母,為甚麼我沒有呢? 但事實上,世間沒有一出生便懂得為人父母的人,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因事離異,確是不幸,也對子女帶來更大的衝擊及童年陰影。不過,其實父母都會自責,希望日後可為子女帶來一些補償,例如我在考試期間,母親也嘗試問侯我,為我打氣,可我打發她走了,使她難過不堪。由是觀之,母親的關懷未必足夠,但不至於零呀!是我過份怪責她,無意中不斷發脾氣,說出難聽的說話,做出使人心痛的小動作,無理取鬧…… 當我認為自己缺少了愛,母親何嘗不是? 失去了丈夫,她亦悲痛不已。所以近年,她都渴望會找到依靠,她知道我長大後會建立另一個家庭,未必能時常陪伴著她,所以才會作出此為。雖然當中她有不對的地方,例如逼使我稱她的另一半為「爸爸」。不過,回想起來,這沒有甚麼大不了。 聖經在哥林多前書提及到︰「愛是彼此包容,愛是恆久忍耐」。我居然忘記了。不至父母親,其實世間上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總有醜惡和討人厭的一面,包括自己,所以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磨擦是難以避免。但我們如果學會適當的包容和忍耐,相信世界都會變得和諧,大家都可尋找到快樂。 剛巧一週後是母親節,我打算為她自製蛋糕,給她一個驚喜,並為過去的臭脾氣作出道歉。「母親!對不起,我愛你!」 評語 1. 內容與立意
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
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 當代社會日新月異,科技飛速發展,生活方式不斷革新。「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傳統是創新的包袱,因為固守傳統會導致思想僵化、停滯不前;也有人認為,創新不應該完全拋棄傳統,因為傳統中蘊藏著寶貴的智慧和價值。我認為,傳統與創新並非對立,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傳統,如何在繼承中實現創新。 首先,傳統有時會成為創新的阻礙,是因為部分人對傳統抱持過於保守的態度,認為「古法即正確」,不願接受新事物的衝擊。例如,在一些保守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習慣於固有的生活方式,對新技術、新理念抱有抗拒心理,導致發展停滯。以教育為例,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強調死記硬背,雖然在過去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這種教育方式顯然難以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人才。然而,由於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執著,改革的步伐往往舉步維艱。 其次,過於拘泥於傳統可能導致創新失去自由空間。創新需要打破常規,勇於探索未知,而傳統的存在有時候像是一堵高牆,讓人們無法跨越。例如,在企業管理中,某些公司過於依賴老舊的運作模式,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缺乏創新思維,最終導致企業走向衰落。因此,有時候「傳統」的束縛確實會成為創新路上的「包袱」。 傳統為什麼會被視為包袱? 首先,傳統有時會成為創新的阻礙,是因為部分人對傳統抱持過於保守的態度,認為「古法即正確」,不願接受新事物的衝擊。例如,在一些保守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習慣於固有的生活方式,對新技術、新理念抱有抗拒心理,導致發展停滯。以教育為例,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強調死記硬背,雖然在過去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這種教育方式顯然難以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人才。然而,由於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執著,改革的步伐往往舉步維艱。 其次,過於拘泥於傳統可能導致創新失去自由空間。創新需要打破常規,勇於探索未知,而傳統的存在有時候像是一堵高牆,讓人們無法跨越。例如,在企業管理中,某些公司過於依賴老舊的運作模式,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缺乏創新思維,最終導致企業走向衰落。因此,有時候「傳統」的束縛確實會成為創新路上的「包袱」。 點擊收看︰免費學習資源 傳統並非完全是包袱 然而,認為傳統就是創新的包袱,這種觀點未免過於片面。傳統往往是文化和智慧的積累,是一個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精華所在,它不應該被一味否定或摒棄。創新的真正意義在於「推陳出新」,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思想與活力,實現超越。 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京劇、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似乎不合時宜,但經過創新的發展,卻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許多設計師將傳統的書法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文化底蘊又不失時尚感的作品。京劇也通過加入現代舞台技術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年輕觀眾的目光。這些例子說明,傳統並非創新的包袱,關鍵在於如何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從而實現創新。 此外,許多成功的創新都離不開傳統的基礎。科技領域的發展便是一個明證。現代醫學雖然依賴於高科技儀器,但中醫學的傳統理念,如「望聞問切」、「整體觀念」,依然為現代醫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再如,在建築領域,許多現代建築師借鑒傳統建築中的設計智慧,保留其環保、自然通風等優點,結合現代材料與技術,創造出功能與美感兼具的建築作品。這些創新都離不開傳統的滋養,傳統反而成為創新的源泉。 結論:取其精華,推動創新 綜上所述,傳統本身並非創新的包袱,而是取決於人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如果我們一味固守傳統,不願與時俱進,那麼傳統就可能成為阻礙進步的枷鎖;但若我們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那麼傳統將成為我們前進的基石,成為創新的養分。 傳統與創新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真正的創新,並非一味否定傳統,而是在尊重與理解傳統的基礎上,尋找適合時代發展的新路徑。正如一句古語所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傳統為我們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而我們的責任則是讓這片土壤滋養出新的花朵。 評分 1. 內容與立意 優點: 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