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 DSE 中文作文(卷二) 的過程中,許多學生會將焦點放在描寫與抒情上,卻忽略了另一種常見又重要的寫作手法——說明順序。無論是寫說明文還是議論文,只要掌握好說明順序,文章的條理就會更加清晰,也更容易說服改卷老師。
什麼是說明順序?
說明順序是說明文或議論文中常用的結構安排,讓文章有條不紊地傳達訊息。根據內容的特性與寫作目的,說明順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時間順序(由早至晚/過去至現在)
這種順序常用於介紹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或變化。例如:介紹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手機科技的進步等。
2. 空間順序(由外至內/由上至下)
適合介紹地點、物件或空間布局,如博物館導覽、校園設施介紹等。
3. 由淺入深/由簡至繁(邏輯順序)
這是最常見的寫法,由基本概念逐步深入探討。例如:解釋一個抽象的社會問題,如「代溝」或「可持續發展」。
4. 由現象到本質(分析順序)
先描述現象,再分析原因與影響,常見於議論文。
DSE 中文作文應用實例:如何突破界限

讓我們看看如何在 DSE 中文作文題目「如何突破界限」中運用說明順序來組織文章內容。
範文結構設計:
- 首段:提出觀點
簡單定義「界限」——可以是心理上的、社會規範的、能力上的,也可以是外部環境造成的限制。指出突破界限的重要性。 - 第一段:時間順序(個人成長)
描述從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長歷程中,面對過哪些限制,如害羞、不敢表達自己,並如何逐步突破這些界限。 - 第二段:邏輯順序(具體策略)
說明突破界限的幾個具體方法——例如設定小目標、尋找榜樣、嘗試新挑戰、累積成功經驗等。 - 第三段:由現象到本質(深入分析)
分析為何人會有心理界限,並探討克服恐懼與改變思維方式的必要性,強調內在動力的重要性。 - 結尾段:呼應主題,總結觀點
強調突破界限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鼓勵讀者勇於迎接挑戰,活出更豐盛的人生。
這樣的結構安排不僅使文章內容有條理,也顯示出考生對主題的深入思考與組織能力,正是 DSE 評卷標準中重視的「內容發展」與「組織結構」。
這樣的文章結構清晰,條理分明,讓閱卷員能快速理解內容,留下良好印象。
常見錯誤與避免方法
常見錯誤 | 建議修正 |
---|---|
順序混亂、重點不清 | 先列出寫作提綱,明確每一段的目的 |
單一順序寫到底 | 根據內容靈活變換不同的說明順序 |
過度描述細節 | 聚焦重點,避免偏離主題 |
掌握說明順序,作文組織更清晰!
在 DSE 中文作文 中,良好的組織結構是取得高分的關鍵。「說明順序」能幫助你有邏輯地鋪排內容,提升文章的說服力與可讀性。透過練習不同順序的應用,你會發現:寫作原來可以這麼有條理!
#DSE 中文作文 #中文寫作技巧 #說明文結構 #中文議論文 #寫作順序 #邏輯清晰 #高分技巧 #寫作訓練 #中文考試溫習
想改善文筆?就要報讀作文速成班了!
尋找一對一補習?聯絡 Whatsapp 5442 8109
除了DSE課程,亦有初中及小學全科補習。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