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大型及中小型補習社。語文科主任。文學獎得主。
DSE中文卷一
此系列以文體討論為根本,講述對文體的理解,如何應用在卷一閱讀理解之上,上幾篇文章,已經介紹了四種傳統文類,分別是感傷文學、史傳文學、遊觀文學和女性文學。相信同學理解之後,已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掌握白話文閱讀篇章的立意。
但文體分類當然不只得四種,今天則會帶同學用另一角度切入,就是「懷鄉文學」。懷鄉文學是一種以「懷念故鄉」為主題的文學,通常由離鄉背井的人所創作,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記憶與鄉愁。這類文學作品多帶有淡淡的哀愁與感慨,回憶兒時經歷、家鄉風景、文化習俗,並對過去的生活產生美好的想像與追憶。
懷鄉文學
這一文學體栽,當然不是只中國獨有。自有人類以來,就有遷徒與轉移,既有遷徒與轉移,自然會有離家的浪子,亦有回不去的故鄉。於是,在遊子的想象之中,無論故鄉如何,都一定美好,值得眷戀,值得嚮往。在作家筆下,故鄉,就成了美好生活的象徵,連結着過去與未來,是人類靈魂歸宿。我們瑯瑯上口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一個懷鄉的故事;元代雜劇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訴說着遊子四處漂泊的悲哀;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寫出遊子奔波天涯,功業難成的窘迫。古代文學作品之中,隨便一數,就可數出幾千幾百首的懷鄉作品,就算歷經五四,這傳統當然不可能消退。而且隨着科技發達,世界政局劇變,離家的孩子愈來愈多,懷鄉文學必定力久不衰。
懷鄉文學之中,有很明顯的二元對立,凡與故鄉有關的,都屬美善︰土地、農田、村民、作物、郊野、花草……而與故鄉相對的,必定邪惡︰城市、高樓、水泥、汽車、輪船……這些作品裏面,無論是直抒胸臆,明明白白歌頌故鄉,或是以物象作為象徵,間接批評城市,都容易顯示出作者的價值取態。
DSE閱讀理解的懷鄉文學
我們又可以來想想,歷屆DSE的白話文篇章,又有哪些是懷鄉文學?
- 2012 橋
- 2013 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 2013 說誓
- 2014 第九味
- 2015 論趣
- 2015 觀沙礫記
- 2016 紅心蕃薯
- 2017 跑道
- 2018 孤獨的理由
- 2019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2019 談教訓
- 2020 夢中的父親
- 2021 橘子
- 2021 火車與橘子
- 2022 一個人稱和三個人稱
- 2022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 2023 我們去唱歌
- 2023 一竿冷
- 2024 繁盛
答案應該很明顯吧?只要文章出現了故鄉,而作者花了不少筆墨去講述,都大概是了。包括這幾篇︰
- 2012 橋
- 2016 紅心蕃薯
- 2020 夢中的父親
曾敏之的〈橋〉(2012)以「橋」為核心意象,貫穿全篇,表達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作者回憶童年時在家鄉平橋塘嬉戲的情景,展現對故土的眷戀。離鄉多年後,重返故里,物是人非,感慨萬千,抒發對家鄉的思念與對時光流逝的無奈。文章透過對「橋」的描寫,象徵連接過去與現在、故鄉與異鄉的情感紐帶,深刻體現懷鄉文學中對故土的熱愛與對逝去歲月的追憶。
林清玄的〈紅心番薯〉(2016)以番薯為主題,表達對故鄉的深厚情感。作者回憶童年時家中種植紅心番薯的情景,描述父親對番薯的熱愛,以及番薯在戰亂年代充當主食的重要性。透過對番薯的描寫,作者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並反映出對過去歲月的懷念與對現代生活的感慨。文章展現了懷鄉文學中對故土的深情,透過平凡的事物,喚起讀者對家鄉與親情的共鳴。
利格拉樂.阿𡠄的〈夢中的父親〉(2020)以夢境為引子,表達對已逝父親的思念與對故鄉的情感。作者在夢中頻繁見到父親,回憶其生前的沉默與思鄉情懷,並推測父親掛念年邁的母親。最終,作者主動聯繫遠在南方部落的母親,展現對家庭的關愛。文章透過對父親思鄉情緒的描寫,反映出懷鄉文學中對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家人與故鄉的牽掛與關懷。
從規律可以看出,懷鄉的作品每四、五年就出一次,而且「懷鄉」這一主題,又很容易與「家國」這些主旋律搭配,在由治及興之後的香港,考評局懷鄉的頻率,只會有加無減吧?
下次會說「飲食文學」。
想中文卷一進步更多?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是你的升級之選︰
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除了DSE課程,亦有初中及小學全科補習。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