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019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喫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喫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麼!」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麫,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鑪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歎息着,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麽法子呢?…… 」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麽?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 」他流着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窼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 」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喫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溼,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眞可以。穢氣衝着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麽? 」

「這怎麼行?…… 」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 」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

「管他呢! 」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 」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羣奴才都出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 」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嗎……。」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賞析

這篇文章是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透過三種典型人物──聰明人、傻子和奴才──來諷刺封建社會中人民的愚昧與順從,並批判那些只會同情卻不行動的「聰明人」,以及拒絕反抗甚至幫助壓迫者的「奴才」心理。


人物分析與象徵意義

  1. 奴才
    • 奴才代表了被壓迫的下層人民,但他並不真正反抗,只會向別人訴苦,尋求同情與慰藉。
    • 當傻子想要幫助他改變現狀(砸牆開窗)時,他卻害怕反抗,甚至反過來維護主人的利益,將傻子趕走。
    • 這反映出封建社會中某些人民「習慣了被奴役」,甚至將壓迫視為理所當然,不敢爭取真正的自由與權利。
  2. 聰明人
    • 聰明人能理解奴才的痛苦,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卻從不採取行動。
    • 奴才向他訴苦,他只是「歎息」、「代為高興」,卻沒有提供任何實質的幫助。
    • 他象徵著那些有見識、有智慧的人,但卻選擇明哲保身,不願付諸行動,只是以言語安慰弱者。
  3. 傻子
    • 傻子不同於聰明人,他不只是「同情」,而是願意採取行動來改變奴才的困境。
    • 他直接動手砸牆,幫奴才開窗,卻反被奴才和其他奴才們趕走。
    • 這象徵著社會中那些勇敢反抗、不願順從的人,最終卻被愚昧的群眾視為「危險份子」,甚至被自己的同胞出賣。

主題與批判

這篇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的奴性文化,魯迅批評的不只是壓迫者,更是那些甘願做奴才、不敢反抗的人民

  • 奴才最大的悲哀,不是被奴役,而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奴役狀態,甚至害怕改變
  • 聰明人的冷漠與懦弱,讓壓迫得以延續,因為他們看清現實卻不願行動。
  • 傻子的悲劇在於,他是真正想改變社會的人,卻最終被社會拋棄

魯迅透過這篇小說,呼籲人民不要只滿足於「訴苦」與「等待改變」,而是應該像「傻子」一樣勇於行動,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寫作手法

  1. 對比手法
    • 奴才 vs. 傻子: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勇於反抗。
    • 聰明人 vs. 傻子:一個明白道理卻不行動,一個雖然看似「傻」,卻真正願意改變現狀。
    • 這種對比突出了「傻子」的悲劇,也加深了對「奴才」愚昧順從的批判。
  2. 象徵手法
    • 開窗」象徵改變與覺醒,但奴才卻害怕,寧願繼續生活在黑暗中。
    • 哭訴」象徵軟弱與依賴,奴才只會尋求同情,卻從不思考如何真正改變自己。
  3. 諷刺手法
    • 奴才最後因「幫助主人趕走傻子」而獲得主人的稱讚,反映出封建社會中愚忠者反而被視為「好奴才」,而真正為他們好的人卻被驅逐。

總結

魯迅這篇文章對封建社會的奴性心理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

  • 只會訴苦而不行動,最終只會繼續受苦。
  • 只懂得同情卻不行動,改變不了現狀。
  • 真正勇於改變的人,卻往往不被理解,甚至被視為「敵人」。

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提醒我們不要做只會抱怨的奴才,而要勇敢爭取改變

歷年DSE中文試題下載

想更容易掌握中心思想?馬上報讀Canon Lessons Online︰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



如果你正在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

除了DSE課程,我們亦提供初中小學全科補習。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

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