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韓愈

師說

〈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5;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6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7,惑矣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9,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1;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12。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14。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1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17

         聖人無常師18,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9。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21,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22,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23;不拘於時24,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2 5,作《師說》以貽26之。

作者簡介

         韓愈(公元 768 – 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其最後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卒謚「文」,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其後一直做着小官,至晚年才遷至吏部侍郎(屬正四品的較高級官員)。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因關中天旱,他上書請求寬減民眾徭役,免民眾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韓愈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宮,幾乎被處死,後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後,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長慶四年(公元 824)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韓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他為文反對六朝以來之駢偶文風,提出「古文」概念,主張「文以載道」、「詞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繼先秦、兩漢以來的散文傳統,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其詩亦極有名,清代方東樹謂︰「韓公詩文體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氣韻沈酣,筆勢馳驟,波瀾老成,意象曠達,句字奇警,獨步千古。」著作收入《昌黎先生集》。

背景資料

         根據清代方成珪所編之《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 802)。當時韓愈三十五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官位不高。他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恥學於師」的門第風氣而寫的。唐代以官位高低為區分門第之標準,當時的士大夫,普遍有一種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此文,就是為着反對這種錯誤風尚,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主張,以匡正時弊。

注釋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道︰儒家之道統、學說。受業︰講授學業。「受」,後來多寫作「授」。

2.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就跟從他,拜他為師。固︰本來。

3.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我學習的是道理,豈用理會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庸知︰豈用知道、理會。庸︰豈,難道。

4.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以無論是高貴還是卑賤,年長還是年輕,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學習。

6.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聖人能夠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仍然是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其︰大概。

7.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一些人愛護自己的兒子,選擇老師來教兒子,而自己卻把從師學習視為羞恥。

8. 惑矣︰實在是糊塗啊!

9.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是教給小孩子文句基本知識的人。句讀︰古人指文辭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讀︰○粵 [豆],[dau6];○漢 [dòu]。

10.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讀不懂,向老師學習;疑難不解,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問題願意從師,大道理卻遺漏、忽略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處。「不焉」之「不」,音義同「否」。

11.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巫覡、醫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互相學習當作羞恥。

12.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士大夫一類的人,聽到叫「老師」、「弟子」等稱呼時,就聚在一起來嘲笑。族︰類。

13.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某人與某人年齡差不多,學問也接近。

14.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拜地位低的人為老師實在是羞恥,拜地位高的人為師則近於諂媚。諛︰諂媚、奉承。○粵 [愚],[jyu4];○漢 [yú]。

15.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是可以知道的。

16. 君子不齒︰士大夫不屑與他們同列。君子︰這裏指士大夫。齒︰並列。

17.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現在士大夫的才智反不如他們,這真是奇怪!

18.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19.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孔子曾師事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的名稱。萇弘︰周敬王時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過音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彈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老子問禮。郯︰地名,在山東。○粵 [談],[taam4];○漢 [tɑ́n]。萇︰姓氏之一。○粵 [詳],[coeng4];○漢 [chɑ́ng]。聃︰原義是耳廣而無輪,相傳為老子之名。○粵 [耽],[daam1];○漢 [dɑ̄n]。

20.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學習的對象。語出《論語.述而》。

21. 術業有專攻︰學問技藝各有所長。

22. 李氏子蟠︰李家有個孩子叫蟠的。蟠︰○粵 [盤],[pun4];○漢 [pɑ́n]。

23.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經︰六經原文。傳︰注釋六經原文的解釋文字。

24. 不拘於時︰不受時俗的影響。

25. 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讚許他能夠踐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

26. 貽︰贈送。○粵 [怡],[ji4];○漢 [yí]。

賞析重點

韓愈的〈師說〉是中國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經典論說文,寫於唐代。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提出了「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觀點,強調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全文論證嚴密,語言犀利,既展現了韓愈作為文學家的才華,也體現了他作為思想家的深刻見解。


文章結構與內容分析

  1. 開篇點明主題,提出中心論點
    文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明確指出,老師的職責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惑。接著,他進一步論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段為後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2. 論述從師的標準與原則
    韓愈提出,從師的標準不在於年齡與地位,而在於「道」:「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他認為,只要對方在「道」上比自己先進一步,就應該向他學習。這一段體現了韓愈對「師道」的深刻理解。
  3. 批判當時輕視師道的風氣
    韓愈感嘆道:「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他通過對比古代聖人與今人的態度,批判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現象:「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這一段語言犀利,直指時弊。
  4. 進一步批判「恥學於師」的荒謬
    韓愈指出,當時的人們對待師道的態度十分矛盾:「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他批評這種「小學而大遺」的做法不明智,並通過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的態度,進一步揭露了士大夫階層的虛偽與迂腐。
  5. 引用孔子的事例,論證「無常師」的觀點
    韓愈引用孔子的事例,說明「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他強調,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關鍵在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一段既論證了從師的重要性,也體現了韓愈的辯證思想。
  6. 結尾點明寫作緣由,呼應主題
    文章最後,韓愈提到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余」,並表示自己寫作此文是為了表彰他能行古道。這一段既點明了寫作緣由,也呼應了文章的主題。

寫作特點

  1. 論證嚴密,邏輯清晰
    韓愈在文中層層遞進,從提出中心論點到論述從師的標準,再到批判時弊,最後引用孔子的事例,論證嚴密,邏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 語言犀利,直指時弊
    韓愈的語言風格犀利,直指時弊。例如,他批評士大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的虛偽與迂腐。
  3. 對比鮮明,增強論證力度
    韓愈在文中多次運用對比手法,如古代聖人與今人的對比、巫醫百工與士大夫的對比,增強了文章的論證力度。
  4. 引用典故,增強說服力
    韓愈引用孔子的事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也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識。

思想內涵

  1. 強調師道的重要性
    韓愈通過本文強調了師道的重要性,認為從師學習是解決疑惑、獲得知識的關鍵途徑。
  2. 批判輕視師道的風氣
    韓愈批判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指出這種風氣導致了「聖益聖,愚益愚」的現象。
  3. 提倡「無常師」的學習態度
    韓愈提倡「無常師」的學習態度,認為只要對方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強,就應該向他學習。

〈師說〉是一篇論證嚴密、語言犀利的論說文。韓愈通過本文強調了師道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並提倡「無常師」的學習態度。全文既展現了韓愈作為文學家的才華,也體現了他作為思想家的深刻見解。這篇文章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後世提供了對教育與學習的深刻思考。

DSE試題

問:士大夫階層恥於相師的原因有哪兩個呢?試加說明。(4分)

答:

(i) 地位觀念:
士大夫階層認為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學習會有損自身的尊嚴,因此恥於拜師學習,導致他們只願向身份相當或地位更高的人請教。

(ii) 社會風氣:
封建禮教和社會習俗影響士大夫階層,他們追求名利,輕視學問,認為拜師學習無助於提升地位,從而拒絕接受他人教導。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