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舊地所見有感

重遊舊地所見有感

數年前,我曾經到過一個小山村。那裡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村民生活簡樸而安寧。我記得清晨時,陽光灑在田野上,農夫們揮汗如雨地耕作,孩子們嬉笑著追逐,彷彿一切都那麼純粹、自然。時隔多年,我再次來到這裡,卻發現曾經的山村早已改變,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一進村口,眼前的景象讓我愣住了。原本狹窄而泥濘的小路,如今變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兩旁的樹木似乎因年久失修而變得稀疏。遠處的田野已經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與工廠,天空不再湛藍,取而代之的是一層淡淡的灰霧。這樣的改變,讓人驚訝,也讓人感到一絲惋惜。

走進村內,熟悉的那口老井還在,只是已被圍起了圍欄,旁邊立著警示牌:「水源保護區,禁止接觸。」村民們不再圍在井邊取水、聊天,而是各自匆匆忙忙地提著塑膠桶在管道邊接水。我曾經覺得,這口井是村子的心臟,是村民們交流感情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被保護的「遺跡」,而那份樸實的鄉村生活也漸行漸遠。

村子裡的孩子變少了。曾經在田間嬉戲的孩童,如今似乎被手機與電視取代。他們坐在家門口,低頭滑動著屏幕,臉上的笑容變得模糊又遙遠。我與幾個年長的村民聊起天來,他們感嘆道:「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了,不喜歡到外面玩,都待在家裡。」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科技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有鄉村人際關係的漸漸冷淡。

然而,改變也不全是壞事。我注意到村裡建起了新的學校,外牆刷得煥然一新,教室裡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村民告訴我,以前村子裡的孩子上學要走幾公里山路,現在交通便利了,政府也支持村裡辦學,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大大改善了。我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課,內心頓時升起一股欣慰。或許,現代化的發展帶走了鄉村的古樸,但也為年輕一代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離開村子時,我特意走了一段泥路,來到村外的老樹下。這棵樹曾是我與村裡朋友聊天的地方,如今依然枝繁葉茂,只是四周的田地變成了空地。我坐在樹下,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的畫面,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曾經的美好或許難以重現,但舊地重遊,卻讓我明白了時間帶來的種種變化,有得有失,也充滿無奈。

重遊舊地

評語

這篇文章展現了作者重回舊地後的複雜感受。通過細膩的場景描寫和情感刻畫,呈現了鄉村從古樸到現代化的變化,並對這些變化進行了理性分析,富有真情實感與思考深度。以下是具體評價:


1. 內容與立意

優點:

  • 主題明確:文章圍繞舊地重遊的所見所感展開,清晰展現了鄉村的變化及其帶來的情感觸動,立意積極且具有思考深度。
  • 內容豐富:文章通過村口、村內、學校、老樹下等多個場景,細緻描寫了村子在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上的變化,內容充實。
  • 情感真摯:從惋惜到欣慰,情感變化自然流露,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鄉村的深厚情感和對現代化的複雜心態。

提升空間:

  • 可以補充更多具體的故事,例如與村民的對話或與舊地相關的往事,讓情感更為飽滿動人。
  • 在正面改變的部分,可以進一步具體描寫學校或孩子們的成長故事,增強積極的感染力。

2. 結構與層次

優點:

  • 結構清晰:文章按照「進村見景→村內所感→學校欣慰→老樹回憶→總結」的順序展開,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 過渡自然:各段之間銜接流暢,如「然而,改變也不全是壞事」過渡到學校的描述,既自然又富有邏輯。

提升空間:

  • 結尾的總結部分雖點出「有得有失」的主題,但略顯簡略,可以加入更多反思性或哲理化的語句,深化主題。

3. 語言與表達

優點:

  • 語言生動:文章多處運用細膩的描寫與生動的比喻,讓場景鮮活可感。例如「原本狹窄而泥濘的小路,如今變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描寫對比鮮明,畫面感強烈。
  • 情感流露自然:作者對舊地的懷念與對現代化的理性思考,情感表達真摯而不矯揉造作。

提升空間:

  • 語言可以更具層次感,例如對村民感嘆「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這類語句,若加入更多情緒刻畫或細節描寫,將更能引發共鳴。

4. 標點與錯別字

  • 文章整體標點使用正確,無明顯錯別字,語句通順流暢,符合書面語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