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繁盛〉2024

2024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繁盛

1 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決定定居此處的那些農人,一定再無路可走了。他們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沒日沒夜地跋涉。後來走上一處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視野盡頭陷落大地的綠色河谷,頓時倒落在地,痛哭出聲。

2 他們隨身帶著種子,那是漫長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棄的事物。他們以羊腸灌水,製成簡陋的水平儀勘測地勢,墾荒,開渠。

3 在第一個春天的灌溉期,他們日夜守在渠邊。每當水流不暢,就用鐵鍁把堵塞在水閥口的魚群鏟開。那時,魚還不知河流已經被打開缺口。更不知何為農田。它們肥大、笨拙,無憂無慮。爭先恐後湧入水渠,然後紛紛擱淺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單薄,天地寂靜。陽光下,枯萎的魚屍銀光閃閃,像是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4 冬天,河面冰封。人們鑿開冰窟,將長長的紅繩垂放水中。雖然無餌無鉤,仍很快有魚咬著繩子被拖出水面。這些魚長有細碎鋒利的牙齒。即使已被捉在手,仍緊咬紅繩不肯鬆口。它們憤怒卻迷惑。世界改變了。

5 春天,魚群逆流產卵。魚苗蓬勃,河流拐彎處的淺水裡,如堆滿了珠寶,璀璨耀眼。若在此處取水,一桶水裡有半桶都是細碎小魚。人們大量捕撈小魚,晾乾,餵養牲畜。牲畜吃得渾身魚腥氣。冬天,牲畜被宰殺燉熟後,肉湯都是腥的。世界改變了。

6 魚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多。耕地不斷擴張,沿著唯一的河流兩岸上下漫延。才開始它們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後來如吸吮鮮血般吸吮河流。再後來,河流被截斷,強行引往荒野深處。在那裡,新開墾的土地一望無垠。無論在種子播下之後,還是農作物豐收之時,那片土地看上去總是空曠而荒涼。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縮,短短幾年便由淡水湖變成鹹水湖。從此,再也沒有魚了。  

7 又過去了很多很多年,我們一家才來到這裡。我們面對的又是一片逾萬畝的新墾土地。仿佛什麼都不曾發生。路也是新的,荒野中兩行平行的輪胎轍印。水渠也是新的,水泥堅硬,渠邊寸草不生。仿佛一切剛剛開始。只有那條河舊了,老了,遠在數公里之外。河床開闊,水流窄淺。而魚又回來了。它們歷經漫長而孤獨的周折。它們彼此間一條遠離一條,深深隱蔽在水底陰影處。

8 和這塊土地上的其他種植戶一樣,我們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種滿了向日葵。這塊土地也許並不適合種植這種作物,它過於貧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損耗地力。但是,與其他寥寥幾種能存活此處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如此看來,我們和一百年前第一個來此處開荒定居的人其實沒什麼不同。仿佛除了掠奪,什麼也顧不上了。  

9 記得第一年,我們全家上陣,我也回家幫了幾天忙。我媽租了一輛大卡車,幾乎把半個家都挪到了地邊。九十多歲的外婆也帶上了。兩條狗,所有的雞鴨鵝,連幾盆花草也沒落下。

10 出發頭一晚,無星無月。我們連夜處理種子。我媽和我叔叔兩人用鐵鍁不停翻動種子,使之均勻沾染紅色的農藥汁液。我在旁邊幫忙打著手電筒。整夜默默無語,整夜緊張又漫長。手電筒光芒靜止不動,籠罩著黑暗中上下翻飛的紅色顆粒,它們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這是種子的紅色軍團,在地底莊嚴列隊,橫平豎直。那時,我媽和我叔叔就是點兵的大王,檢閱的首長,又如守護神,持鍁站在地頭。而熬過漫漫長冬的荒野鼠類,在地底深處遇到這些紅色種子,它們繞其左右,饑餓而畏懼。後來這饑餓與畏懼滲入紅色之中。

11 此時此刻,我媽和我叔叔的緊張與憂慮也滲入紅色之中。外婆不願離家,她在屋裡咒駡,卻無可奈何。她年邁衰弱,已無法離開我們獨自生存。她的痛苦與憤怒也滲入這紅色。同時滲入的還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憊。我一動不動舉著手電筒。手電筒光芒在無邊黑暗中撐開一道小小縫隙。荒野中遠遠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這道光芒靠攏。一百年前的農人也來了。哪怕已經死去了一百年,他們仍隨身帶著種子。他們也渴望這神奇的紅色。所有消失的魚也從黑暗中現身,一尾接一尾沉默遊入紅色之中。我仿佛看到葵花盛放,滿目金光中充滿紅色,黑暗般堅定不移的紅色。我仿佛端著滿滿一碗水站在懸於萬丈深淵之上的一根絲線上。我手持手電筒一動也不敢動。仿佛眼下這團光芒,是世間最最脆弱的容器。

12 第一年,我跟著去到地頭,剛播完種子就離開了。那一年非常不順。主要是缺水。平時種植戶之間都客客氣氣,還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時節,一個個爭水爭得快要操起鐵鍁拼命。輪到我家用水時常常已經到了半夜。我媽整夜不敢睡覺,不時出門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後來她乾脆在水渠的閘門邊鋪了被褥露天過夜。

13 儘管如此,我家承包的兩百畝地還是給旱死了幾十畝。接下來又病蟲害不斷,那片萬畝葵花地無一倖免。田間地頭堆滿花花綠綠的農藥瓶。我媽日夜憂心。她面對的不但是財產的損失,更是生命的消逝。親眼看著一點點長成的生命,再親眼看著它們一點點枯萎,是耕種者千百年來共有的痛苦。直到八月,熬過病害和乾旱的最後幾十畝葵花順利開完花,她才稍稍鬆口氣。

14 而那時,這片萬畝土地上的幾十家種植戶幾乎全都放棄,撤得只剩包括我家在內的兩三戶人家。河下游另一塊耕地上,有個承包了三千多畝地的老闆直接自殺。據說賠進去上百萬。冬天我才回家。我問我媽賠了多少錢。她說:「操他先人,幸虧咱家窮。種得少也賠得少。最後打下來的那點葵花好歹留夠了種子,明年老子接著種!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這麼倒楣?」外婆倒是很高興。她說:「花開的時候真好看!金光光,亮堂堂。娟啊,你沒看到真是可惜!」小狗賽虎不語,依偎外婆腳邊,仿佛什麼都無所謂。

15 整個冬天,小小的村莊阿克哈拉潔白而寂靜。我心裡惦記著紅色與金色,獨自出門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鋪滿河面,鴉群迎面飛起。牛群列隊通過狹窄的雪中小路,去向河面冒著白氣的冰窟飲水。我隨之而去。突然又想起了魚的事。我站在冰窟旁探頭張望,漆黑的水面幽幽顫動。抬起頭來,又下雪了。我看到一百年前那個人冒雪而來。我渴望如母親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兒一樣撲上去哭泣。

題目

9. 在第一段,一百年前到來的農人為甚麼在看到綠色河谷後便痛哭起來?(2分)

A. 前路茫茫,無可奈何只好暫時托身。

B. 走投無路,希望破滅因而傷心欲絕。

C. 夢想成真,為美好的未來喜極而泣。

D. 備嘗艱辛,壓抑的感情終得以釋放。

10. 以下哪一個成語最能概括第五段所述人們的行為?(2分)

A. 捨本逐末

B. 竭澤而漁

C. 揠苗助長

D. 緣木求魚

11. 以下引文反映了魚兒有甚感受?作者這樣寫又有何用意?試分別指出。(4分)

引文感受用意
即使已被活捉在手,仍緊咬紅繩不肯鬆口。(第四段)憤怒凸顯環境改變之急速和巨大令魚兒不知所措。
牠們彼此間一條遠離一條,深深隱藏在水底陰影處。(第七段)(i)(ii)

12. 試判斷以下文句是運用了明喻、暗喻、借喻,還是三者皆非。(2分)

(i) 這些魚長有細碎鋒利的牙齒,即使已被捉在手,仍緊咬紅蠅不肯鬆口。(第四段)

(ii) 魚苗蓬勃,河流拐彎處的淺水裏,如堆滿了珠寶,璀璨耀眼。(第五段)

13.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才開始牠們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後來如吸吮鮮血般吸吮河流。」(第六段)

(i) 試指出這段文字運用了甚麼手法凸顯生態的改變。(1分)

(ii) 上述手法有何效果?試就引文加以說明。(4分)

14. 試就有關河谷歷史的描述,判斷以下哪一句並不是作者要傳達的信息。(2分)

A. 拓荒者破壞了自然的生態環境

B. 對自然界的悲慘遭遇寄以同情

C.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則

D. 人類和自然界往往充滿了矛盾

15. 本篇善用象徵手法,試就以下引文有關手電筒光芒的描述加以說明。(4分)

「手電筒光芒在無邊黑暗中撐開一道小小縫隙。荒野中遠遠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這道光芒靠攏。」(第十一段)

16. 試指出與下列色彩相關的事物及其寓意。(4分)

色彩事物寓意
紅色(i)希望當中混雜不同的感受,如飢餓與與畏懼、緊張與憂慮、痛苦與憤怒、悲哀與疲憊。
金色盛放的向日葵花(ii)

17. 試根據以下一段文字,以二字概括作者母親的性格。(2分)

「幸虧咱家窮。種得少也賠得少。最後打下來的那點葵花好歹留夠了種子,明年老子接著種!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這麼倒楣?」(第十四段)

18. 試綜合全文,判斷以下各項是否本篇的敘事手法?(2分)

(i) 層層遞進

(ii)虛實交錯

19. 文章篇名有多重寄意。試判斷以下陳述是否篇名的作用。(2分)

(i) 以反義凸顯環境的荒涼和生命的枯萎。

(ii) 揭示了對生機重現及生命繁衍的期盼。

20. 在末段,我走到河谷看到「一百年前那個人冒雪而來」。作者這樣寫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4分)

李娟〈繁盛〉

賞析

主題與立意

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通過農耕與河流的變遷,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展現土地開墾、掠奪與重生。文章反映人類在追求生存與繁榮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對環境造成影響,引發對主題思考——究竟繁榮的原因,是土地的富饒,還是人類的奮鬥?是向日葵的金黃,還是紅色農藥的現實?繁榮是否終究伴隨著代價?

敘事結構

時間流轉敘事層次構築張力:

  • 第一部分(最早的農人):從百年前的開墾者寫起,展現他們的艱辛與對生命延續的渴望。他們帶著種子定居,卻在無意間改變了生態,使魚類大量擱淺,預示著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 第二部分(河流變遷):河流的衰竭與土地的開墾對照鮮明,反映了人類活動如何一步步侵蝕生態,從乳汁變成鮮血,最終導致魚群消失。
  • 第三部分(新一代開墾者):敘述者一家來到這片土地,仿佛歷史重演,但環境更加惡劣,農業更加工業化。他們仍然種植、掙扎,面臨缺水與病蟲害的挑戰。
  • 結尾(歷史的迴響):敘述者在雪地裡遙望百年前的開墾者,形成強烈的時間交錯,呼應人類世世代代與自然的抗衡與共存。

象徵與意象

河流與魚——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 初期,河流富饒,魚群自由遷徙,人類靠它生存,卻也無意間改變了它的生態。「魚屍銀光閃閃,像是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這句話耐人尋味,隱喻了生命的消亡竟成為人類生存的養料。
  • 隨著人類擴張,河流被截斷,湖泊變鹹,魚群消失,象徵自然的衰敗。
  • 但最後,「魚又回來了」,它們變得孤獨、警覺,意味著自然雖遭受破壞,但仍試圖恢復,形成歷史輪迴。

紅色與金色——生存的代價

  • 紅色:農藥、種子的染色,象徵人類對大地的操控,也滲透著憂慮與無奈。「荒野鼠類在地底深處遇到這些紅色種子,它們繞其左右,饑餓而畏懼」這種描寫極具張力,顯示農藥帶來的潛在危機。
  • 金色:向日葵花田代表豐收、希望,但它們的生長是透支土地資源換來的短暫興華。「金光光,亮堂堂」,讓人聯想到夕陽的餘暉,短暫而絢麗。

母親與外婆——兩代女性的抗爭

  • 母親象徵堅韌,她即使面對乾旱與病蟲害,也誓言來年繼續耕種,體現農民對土地的依戀與執著。
  • 外婆則代表對傳統生活的懷念,她不願離開家,認為「花開的時候真好看」,即使家人陷入困境,她仍從美中找到安慰,展現與母親不同的生命態度。

語言與文學技巧

對比與反覆

  • 多次使用「世界改變了」來強調變遷的無情與不可逆。
  • 「魚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多」「才開始它們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後來如吸吮鮮血般吸吮河流」,這些句子透過對比展現人類如何逐步加劇對自然的索取,進而導致毀滅。

場景描寫的動態變化

  • 「九十多歲的外婆也帶上了。兩條狗,所有的雞鴨鵝,連幾盆花草也沒落下。」這樣的細節描寫,讓場景充滿生活氣息,增添現實感。
  • 「手電筒光芒靜止不動,籠罩著黑暗中上下翻飛的紅色顆粒」,紅色的種子、黑暗的夜晚、靜止的燈光,這種對比讓畫面充滿張力。

時間交錯的敘述方式

  • 最後,「我渴望如母親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兒一樣撲上去哭泣」,這句話將敘述者放在母親與百年前農人之間,形成時間的交錯,顯示歷史的循環與不變。

總結

以細膩的筆觸書寫人與土地的關係,透過河流的變遷與農耕的興衰,探討人類如何在大自然中尋求生存,又如何無可避免地改變環境,甚至為此付出代價。文章充滿濃厚的歷史感與詩意,既是對先人開墾精神的致敬,也隱含對現代農業過度開發的憂慮。繁榮與枯萎交織,終究一切都在輪迴之中,而人類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是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歷年DSE中文試題下載

想更容易掌握中心思想?馬上報讀Canon Lessons Online︰

DSE 閱讀理解 常規課程



如果你正在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

除了DSE課程,我們亦提供初中小學全科補習。

中文補習老師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

導師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