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之〈橋〉| 2012

2012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PDF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曾敏之〈橋〉

1 我對橋有一種特別感情,這是童年時代培養起來的。家鄉是一個偏僻的小鎮,鎮郊有一個平橋塘,一潭碧水,橫架一座小木橋,每逢夏天,那兒就是我游泳嬉戲的地方。站在橋上,雙臂高舉,「撲通」一聲,跳入碧潭之中,常常游個半天,讓酷炙的太陽把潭水曬得燙了,才盡興地和小伴們跳躍地歸去。

2 就是這麼一段童年舊事,幾十年來從未忘懷。「文革」後期,我在百無聊賴之中,忽然有還鄉之想,於是輕裝一襲,回到了故鄉。因為離鄉四十多年,中間又經歷了無數動亂,敘舊之餘,真是恍如一夢。我念念不忘平橋,踱步郊原,就到平橋覓舊。潭水清淺,橋還是舊的,似乎人世的滄桑變化,沒有影響到這個小橋流水的地方,令我十分感慨,記得當時吟下了這樣一首小詩:

休問浮沉身外事,且銜哀樂手中杯。多惰自有平橋水,照得天涯浪子回。

3 我這個浪遊半生的浪子,在故鄉只留了幾天,就又投到繁囂的都市中討生活了。但是平橋流水的印象仍然是深刻的,那種帶有寧靜、古樸遺風的自然情趣,時時勾起我懷舊的情緒。我到過江南,也曾身歷江南水鄉的情境。那些水鄉多的也是橋,如今我也曾用想像去捕捉江南的遊蹤,從而聯想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杜牧,聯想到「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的曼殊,更聯想到波濤洶湧激流飛濺的錢塘江大橋……可是,「江南舊夢已如煙」,我今天離開它更遠了。

4 更是出於意料之外,是過了幾十年之後,我又為橋撥動了感情的琴弦。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冬天,我離開深圳,跨過羅湖的時候。過了深圳進入羅湖,就進了香港的地界。深圳與羅湖只隔一座橋,卻分開了兩個世界。出境的那一天,我挽著輕便的行囊,佇立羅湖橋頭,回頭望著深圳——它代表著多難的祖國的大地,不禁熱淚盈眶。我說不出當時複雜的感情,似乎一刹那間集中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回想三十年前,我從海外歸來,踏上新生的祖國大地的時候,也經過這一座橋,那時候正年青,青年的活力和幻想充塞於軀體、腦際之間,有循著一個明確方向勇往直前的勇氣。當年我哼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跨過橋,擠在人流中,奔上開往廣州的列車,重返祖國的城市。從此以後,每個人有著不同的經歷,而我卻在悠長的歲月中老了,如今髮已星星,卻又重踏羅湖橋頭來到香港這個地方。記得離開朋友們的時候,曾為這次的遠行寫下告別的詩篇,似乎感情都寄託在詩裡面了:

又將策觚向滄瀛,此夕樽前別有情。湖海論交腸共熱,風塵歷劫眼猶青。
濤聲入夢抒懷抱,海月遙看憶故人。正是冬陽頻送暖,馳驅豈問髮星星。

5 我重到香港之後,這個城市於我已覺得陌生,三十年的時間使它的形貌變化得太大了。香港與九龍隔海對峙,現在已有地下鐵路通火車,有地下隧道通汽車,可以暢通無阻地渡海了。但是渡海的天星小輪依舊行駛,乘客雖然減少了一些,依然是那麼準時開航,從容不迫地乘風破浪。當我乘著天星小輪在海濤中渡海時,才依稀拾回三十年前的記憶。不錯,三十年前我曾和許多朋友乘輪渡海,倚著欄杆,迎著海風在低聲細語,談詩、談文、談令人興奮的形勢。後來,朋友們都分飛了,有的北上,有的進入東江游擊區……大家分手時心中充滿了對新生祖國的激情,幾乎不必用語言就能表達出各人的抱負,那就是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而我也曾以豪邁的感情隨著朋友之後,跨過羅湖橋重回廣州。三十年來,分飛的朋友有的重聚,有的遠離,有的卻在殘酷現實中犧牲了。因此這重拾的記憶顯得十分沉重,我幾乎帶著一種淒然欲涕的感情來回憶他們。

6 我既然來了,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後,也就逐漸看清香港變化的輪廓,特別是在今年暮春季節,乘纜車登上太平山遊覽的時候。太平山是香港的最高點了,登山眺海,香港、九龍盡入眼中,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那些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而是馳名世界的天橋建築。香港九龍的天橋,可說是饒有趣味的現代化的一種產物了,不論市區、半山、僻野,常有飛橋橫空,構成立體的藝術形象。據說香港的天橋系統,被稱為世界上最龐大最完善的系統,它的特色是附設有和行車天橋分隔的行人天橋,另有隧道的安全措施,藉以保障行人安全橫過馬路。

7 香港有六十一條天橋,建築工程是浩大的,耗資港幣達七億元。天橋群貫通南北,為城市交通開闢了新的途徑。車如流水,行人如鯽,蔚為壯觀。我對橋有感情,因此常常偷閒去天橋漫步。我喜歡山道天橋,其中干諾道西一條天橋有支柱二十三條,長度達二萬多米。踏上工地一看。海港風光歷歷在目。另有一條在中環,長廊逶迤,寬闊而整潔,最堪留戀的是它面向大海,海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恰。海上有艨艟巨艦,有點點風帆;在浪濤飛濺、捲起千堆雪的遠處,則有海鷗飛翔,構成特有的海景。倚欄望遠,頗有「我欲乘風歸去」之慨。

8 但是,也就在中環天橋這個地方,我卻邂逅了呂進文。他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出生於印尼,讀完高中之後,因嚮往祖國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於是踏上迂回曲折奔向祖國的道路。二十年來,他完成了大學文科的學業,後來分配到潮汕僑鄉當中學教師,中間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難,只因有海外關係而受到折磨……到了一九七七年,他毅然離開了祖國,像一個無根的浮萍一樣,漂到香港來了,重返印尼暫難如願,只好流落在這個「東方之珠」的地方。為了養家糊口,他在一個地盤當了工人。

9 這段天橋偶遇,於是我們在天橋的盡頭倚著欄杆,打開了話閘。

「你在香港多年了,住在什麼地方呀?」

「不怕你笑話,我住的是屬於觀塘範圍的一個豬圈地上修建的木屋。」

「香港按每平方哩計算,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連我這樣的豬圈地也有寸土寸金的趨勢了。」接著,他的聲調轉入深沉。「住這樣的木屋區多危險呀,遇上颱風防颳倒,遇上火警無處逃,我每天去地盤上工,都是提心吊膽的。」但是,比較起來,呂進文總算有一棲之寄,已算幸運了。

10 呂進文在地盤作工,是一種危險的職業,因為缺乏安全保障,工傷死亡的事幾乎無日無之。他在地盤認識了不少的人,包括有大學教師、工程師、醫生……他說每人的經歷都可寫成故事及曲折的小說。「香港不承認國內大學的畢業文憑,雖然地盤有不少是理工、醫農或文科的專業人才,有些人也有專業經驗,但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為了養家糊口,只好到地盤出賣勞動力了。這兩年來,我在思索、彷徨、苦悶中過日子,我這樣活下去,究竟為什麼?在這裡學非所用,掙扎在生活的底層,精神生活非常空虛。由於擔心、搏命、苦悶、緊張,香港已有六十萬患了各種精神分裂症的人,青山的精神病院有人滿之患。我這樣下去,有一天也會得精神病的。 我思索的結果,有了重歸祖國之念……」

「難道你沒有了餘悸嗎?」

「人民的覺醒是不會再容許歷史車輪倒轉的了。」他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回答了這個問題。

11 自從在天橋和呂進文分手之後,我又日夜忙於工作,也沒有去打聽他的情況。有一天,我卻收到一封寄自深圳的信,才知道他已把「重歸之念」變為行動了。他說跨過羅湖橋進入祖國大地時,他哭了,也笑了。他這哭笑之間的感情,我很理解,也如我三十年前過羅湖時的那種純真的感情,所不同的是他是懷了堅強的信念重歸祖國的。

12 當我再到中環天橋踱步的時候,向著大海,我忽發奇想,想到有一天會有一座橋通過臺灣海峽,讓海峽那邊的人跨海而來,湧向祖國的大地……

13 不論海峽、長江、黃河……都需要橋,橋可以溝通偉大民族不可分離的情感。

4

答案

1. 第一篇中有十三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五個部分,試指出第二、三、四及五部分,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4分)?然後概述第二、三、四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9分)

部分段落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1 – 3記述還鄉的經歷,緬懷同年在平橋的片段,聯想到江南水鄉的橋,抒發遊子之思。
第二部分4記述三十年間兩渡羅湖橋︰當年壯歲熱情歸國,如今垂暮去國辭家,抒法離鄉之痛。
第三部分5 – 7寫重臨香港,感受殊深︰昔年渡海故友,命途多舛;眼前天橋宏偉,令人讚歎。
第四部分8 – 11寄呂進文的遭遇,對讀書人立志報國卻遭際坎坷,寄以同情。
第五部分12 – 13設想將來有跨海大橋連接臺灣海峽,抒發個人對國家的期盼。

2. 第一段和第二段記述作者離鄉四十多年後重返平橋,除抒發對故國的深情外,還勾起甚麼感慨?(2分)

A 浪游半身,百無聊賴。

B. 重訪故友,知交零落。

D. 中年潦倒,心灰意冷。

3. 在第三段,作者想到江南水鄉的橋,心中有何感受?(2分)

A. 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B. 江南煙雨﹐攝人心魄。

C. 遊蹤處處,寧靜古樸。

4. 作者曾兩次跨過羅湖橋。又曾在中環的天橋遇到呂進文,而每次踏足橋上的感受也不同。試指出以下哪一個選項最能描述作者那刻的感受。(6分)

A. 躊躇滿志的氣概

B. 追尋理想的熱忱

C. 去國辭家的傷感

D. 理想幻滅的哀痛

E. 有志難伸的遺憾

F. 同病相憐的悲憫

第一次跨過羅湖橋︰B

第二次跨過羅湖橋︰C

在中環的天橋遇到呂進文︰F

5. 在第四段,作者為告別友人而寫了一首詩,試根據詩意判斷以下陳述。(4分)

下列文句的意思合乎作者在詩中寄托的感情︰

正確/錯誤/無從判斷

i. 望月懷人,後會無期,勸君更盡一杯。錯誤

ii. 半生苦難,知交守望,珍重多年友情。正確

6. 以下兩段文字,分別描寫作者故鄉的平橋和香港的天橋,兩段文字描寫的手法有甚麼不同?試略加說明。(4分)

第一段︰我對橋有一種特別感情,這是童年時代培養起來的。家鄉是一個偏僻的小鎮,鎮郊有一個平橋塘,一潭碧水,橫架一座小木橋,每逢夏天,那兒就是我游泳嬉戲的地方。站在橋上,雙臂高舉,「撲通」一聲,跳入碧潭之中,常常游個半天,讓酷炙的太陽把潭水曬得燙了,才盡興地和小伴們跳躍地歸去。

第七段︰香港有六十一條天橋,建築工程是浩大的,耗資港幣達七億元。天橋群貫通南北,為城市交通開闢了新的途徑。車如流水,行人如鯽,蔚為壯觀。我對橋有感情,因此常常偷閒去天橋漫步。我喜歡山道天橋,其中干諾道西一條天橋有支柱二十三條,長度達二萬多米。

7. 作者着意描寫香港的天橋,除了可具體凸顯香港是個繁華的都市外,還有甚麼目的?試略加說明。(3分)

8. 第七段末句「倚欄望遠,頗有『我欲乘風歸去』之慨。」在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試略加說明。(3分)

9. 第十一段記述呂進文跨過羅湖橋進入祖國大地時,哭了,也笑了。為甚麼他有「這哭笑之間的感情」?試略加說明。(6分)

10. 為甚麼作者以「橋」為篇名?試從橋樑的象徵意義略加說明。(6分)

賞析

1. 主題探討:橋的象徵意義

曾敏之以「橋」為核心意象,貫穿了個人回憶、家國情懷與時代變遷。「橋」不僅是實體的建築,更是連結故鄉與異鄉、過去與現在、個人與社會的象徵。

  • 童年與故鄉的橋(第1-3段):平橋塘的小橋承載了兒時記憶,代表純真的童年與寧靜的鄉土情懷。
  • 歷史與政治的橋(第4-5段):羅湖橋成為離開與歸來的分界,見證了作者個人的流離與國家的動盪。
  • 現代化與都市的橋(第6-7段):香港的天橋象徵城市發展,但在人群穿梭的繁華背後,也隱藏著孤獨與迷失。
  • 人際與時代的橋(第8-11段):天橋上的邂逅與交談,折射出知識分子在政治變遷下的苦悶與抉擇。
  • 未來與民族的橋(第12-13段):最後對海峽大橋的想像,寓意著國家統一的期待,將個人回憶上升到民族情感的高度。

2. 結構分析: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

文章透過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層層推進對「橋」的思考:

  1. 個人記憶(童年的橋)
  2. 時代與政治(羅湖橋的歷史變遷)
  3. 城市與發展(香港的天橋)
  4. 人物與命運(天橋上與呂進文的相遇)
  5. 國族與未來(對海峽大橋的想像)

這種結構讓文章在個人情感與社會變遷之間取得平衡,從具體場景出發,逐步拓展到更宏大的歷史視野。

3. 情感表達:家國情懷與知識分子的命運

文章的情感基調深沉而哀傷,但並非單純的懷舊,而是帶有強烈的家國情懷。

  • 鄉愁與流離感:「四十多年離鄉,敘舊之餘,真是恍如一夢」,展現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 政治變遷的無奈:「深圳與羅湖只隔一座橋,卻分開了兩個世界」,短短一句話,便凸顯了歷史的分裂感。
  • 知識分子的困境:呂進文的故事象徵了在政治風暴下,知識分子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命運,他的彷徨、苦悶與抉擇,與作者自身的經歷形成對照。
  • 統一的期望:「不論海峽、長江、黃河……都需要橋」,從個人的思考上升到國族的未來,展現了對民族團結的殷切期盼。

4. 語言特色與藝術手法

  1. 詩意的書寫
    • 文章中多次引用詩句,如:「湖海論交腸共熱,風塵歷劫眼猶青」,增添了抒情氛圍。
    • 「江南舊夢已如煙」等句子,運用意象營造出夢幻般的懷舊感。
  2. 對比手法
    • 時間的對比:童年橋 vs. 羅湖橋 vs. 現代天橋,展現橋的不同面貌,也映襯人生的變遷。
    • 個人與國家的對比:自己的漂泊與祖國的變遷並行敘述,使家國情懷更加深刻。
    • 繁華與孤獨的對比:香港的現代化天橋雖然便利,但在其中穿行的人卻充滿迷茫,這種對比凸顯了都市人的孤獨與無根感。
  3. 象徵手法
    • 橋的多重意義:從兒時的木橋、歷史的羅湖橋、現代的香港天橋,到未來的台灣海峽橋,「橋」成為連結時空、情感與國族的象徵。
    • 天星小輪與橋的對比:小輪渡海代表過去的交通方式,橋則象徵現代化與未來的可能性,二者的對比寓意著時代的變遷。

5. 結論:橋,是時代的見證者

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回憶,而是透過「橋」這一意象,串聯起個人命運、政治變遷、城市發展與民族統一等宏大主題。它既是一篇懷舊之作,也是一篇蘊含家國情懷的深刻作品。

最終,曾敏之以「橋」作結,將個人經歷昇華為對國家的思考,從「羅湖橋」的悲歡離合,到「天橋」的都市繁華,最後走向對「未來海峽橋」的期盼——這不僅是地理上的通途,更是情感與歷史的連結,象徵著對統一的希望與未來的願景。

歷年DSE中文試題下載

想更容易掌握中心思想?馬上報讀Canon Lessons Online︰

DSE 卷一閱讀理解速成︰題型分析



如果你正在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

除了DSE課程,我們亦提供初中小學全科補習。

曾敏之 橋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

導師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