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DSE中文卷一 試題下載
聲音解題﹐深入導讀
一個人和三個人稱
我,你,他,這是人人皆知的三個人稱代詞。在一定的語境中,它們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家喜歡用不同的人稱來敘述同一個主人公,不斷變換視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體感。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
涉及到自己,使用第一人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了,好像無須多說。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做了什麼,我愛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瞭然。然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表裡一致,敢作敢當,並不是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許多哲人把「成為你自己」看做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呢,一個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從來不跳出來從別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兩個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可缺少的。
先說第三人稱。在別人的眼裡,我是一個「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稱看自己,實際上就是用別人的或者說社會的眼光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角色。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這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複可悲的境地。當然,別人的意見只能做參考,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據我觀察,在不少人身上,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了,以至於他們只是在依據別人的意見生活,陷入了另一種盲目。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那麼,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個人當做「你」對待,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面對面,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誠懇交流。如果不是這樣,心裡仍偷偷地打量著和提防著面前的這個人,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做一個「你」,而是當做一個「他」了。
與此相類似,當我們把自己看做一個「他」的時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候還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表現、作用、地位、名聲之類的東西。相反,對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種既超脫又體貼的眼光,所關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質的方面。這時候,我們就好像把那個在人世間活動著、快樂著、痛苦著的自己迎回家中,懷著關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談心。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
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
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賞析
〈一個人稱和三個人稱〉以語言學中的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第三人稱(他)為出發點,進一步探討人對自我的認識與反思,並提出了一種有趣的「多重視角自省法」。
文章透過對不同人稱視角的分析,提醒我們:要認識自己,不能只站在「我」的角度,而應該同時具備「他」的旁觀、審視,以及「你」的關懷、對話。這不僅是自我修養的方式,也是一種讓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
主題分析
1. 第一人稱:「做自己」
- 文章指出,以「我」看世界是最自然的,我們習慣以「我」的角度去思考:「我是誰?」「我做了什麼?」「我愛某某,我恨某某。」
- 然而,「做自己」並不容易,因為這需要誠實、勇氣和獨立思考。
- 問題:過度以「我」為中心,容易變得狹隘、自我膨脹,甚至陷入盲目,忽視了他人的觀點與現實的考驗。
2. 第三人稱:「旁觀自己」
- 這是從「他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以及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 這種「旁觀」可以讓我們保持清醒,避免過度自戀或自憐,是一種重要的自省方式。
- 問題:如果過度關注外界評價,就會變成「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失去自我,陷入社會壓力的枷鎖。
3. 第二人稱:「做自己的朋友」
- 這是文章最特別的觀點,強調以「你」的角度來對待自己——就像與自己對話,給自己建議、鼓勵和安慰。
- 關鍵:這是一種「既超脫又體貼」的視角,不是像旁觀者那樣冷眼批評,而是像朋友一樣誠懇交流。
- 這種內在對話,可以讓人更接近「真正的自我」,擁有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4. 「內在的自我」與精神成長
- 文章最後提出:除了「外在的自己」,我們還有一個「內在的精神性自我」,但很多人對此缺乏覺察。
- 如何培養內在的自我?
- 閱讀好書
- 深度思考
- 欣賞藝術
- 過有質感的精神生活
- 這些都是「滋養靈魂」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在物質世界之外,擁有更高層次的自我認識與內在力量。
寫作手法分析
1. 以語言學概念開篇,過渡至人生哲理
- 文章從日常熟悉的「人稱代詞」切入,引導讀者思考不同視角的作用,再逐步提升到「如何認識自我」的層面。
- 這種寫法讓文章既有理性邏輯的嚴謹性,又有哲學思考的深度。
2. 先拆解分析,再綜合提升
- 文章先逐一解析「我、你、他」的視角與局限性,最後總結出「內在精神成長」的必要性。
- 這種「分析—對比—提升」的結構,讓文章層層遞進,思路清晰。
3. 設身處地,增加說服力
- 文章不是單純說理,而是讓讀者「代入」,引導他們去思考:
- 你是否曾經太過以「我」為中心,而忽略了旁觀的價值?
- 你是否曾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而活得不夠自由?
- 你是否曾對自己過於苛刻,而沒有給自己溫暖與鼓勵?
- 這種「設身處地」的寫作方式,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總結與啟示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種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思考方式:
- 用「我」的視角,做自己,堅持初心。
- 用「他」的視角,旁觀自己,保持清醒。
- 用「你」的視角,善待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
- 培養「內在的精神自我」,透過閱讀、思考與藝術提升心靈。
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盲目與自戀,也能讓我們在現實與理想、獨立與關懷、自由與責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活出更有智慧與深度的人生。
想更容易掌握中心思想?馬上報讀Canon Lessons Online︰
如果你正在尋找網上一對一補習,可以聯絡我們︰Whatsapp 53664292 。
除了DSE課程,我們亦提供初中及小學全科補習。

(點擊進入Whatsapp Cha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