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陳己見,選擇沉默

力陳己見,選擇沉默

事情發生在課堂上,老師正在討論一個社會議題,內容涉及環保政策的利弊。班上的一位同學小張踴躍發言,提出了反對的觀點,但他的言詞過於激烈,甚至對支持政策的同學有些語帶攻擊。我當時心裡很不認同,因為我知道這位支持政策的同學小李曾經參加過多次環保活動,對這個話題有深入了解,他的觀點其實很有道理。

小張發言結束後,全班陷入了一陣尷尬的沉默。我猶豫著要不要站出來為小李辯護,甚至反駁小張的態度。內心的糾結持續了幾秒鐘,最後,我選擇保持沉默。

下課後,我靜靜觀察著小李的反應。他似乎並未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反而若無其事地與朋友聊起天來。這讓我開始思考,我的沉默是否真的必要?如果我站出來表達看法,會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

後來,我找了小李聊了一下。他坦然地表示,自己對小張的言辭並不放在心上,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立場,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同意他的觀點。他的這番話讓我意識到,有時候選擇沉默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當爭論可能引發更多對立時,沉默或許是一種緩解矛盾的方式。

再反思當時的情境,我認為我的沉默是必要的,原因有三。

YouTube Icon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首先,沉默可以避免情緒化的爭論。當時,小張的語氣已經帶有攻擊性,如果我當場反駁,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緊張,甚至引發更激烈的言語衝突。這不僅無助於討論的進行,還可能影響班級的和諧。

其次,沉默是一種對他人表達的尊重。小張和小李都在努力陳述自己的觀點,作為旁觀者,我需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而不是急於插話或干預。這種尊重,不僅是對他人言論自由的支持,也是對自己言行的自我約束。

最後,沉默可以為思考留出空間。在當時的情況下,我的情緒有些激動,如果貿然發言,很可能無法清晰地表達我的觀點。選擇沉默,讓我有時間冷靜下來,更加全面地考慮問題的各個層面。這樣,我能在之後更有建設性地參與討論,而不是一時衝動。

當然,沉默並非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有些情況下,特別是涉及原則或正義的問題,我們應該勇敢發聲,為正確的立場而努力。但在這次事件中,我的沉默避免了可能的爭執,也為自己和他人留下了反思的空間。

這次經歷讓我更加明白,必要的沉默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與選擇。沉默能讓我們看清局勢,平息情緒,甚至讓他人有機會成長與表現。這份沉默教會我,不是每一場對話都需要即刻參與,有時候,停下來觀察與傾聽,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

九百三十五字

力陳己見

評語

  1. 主題明確:
    文章以「必要的沉默」為主題,通過一個課堂討論的場景,生動地展現了沉默在特定情境中的重要性。
  2. 結構完整:
    從事件描述到內心糾結,再到反思和總結,層次清晰,條理分明,讓讀者自然地進入情境並理解作者的觀點。
  3. 語言流暢:
    用詞精確,語句流暢,富有邏輯,讓整篇文章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表達力。
  4. 觀點深刻:
    作者對沉默的價值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包括避免爭論、尊重他人和留出思考空間,展現了成熟的思考能力。
  5. 提升建議:
    • 可以補充更多具體情節來加強代入感,例如描述當時班上其他同學的反應。
    • 在結尾部分增加對未來類似情況的期許或行動計劃,增強文章的啟發性。

附錄︰「必要的沉默」, 幽我們一默

一題「必要的沉默」, 不難令人想到是有人想藉著考試,為中學生洗腦。

國民教育事件、普教中事件等有去除香港下一代身份認同的事,總是陰魂不散。看到中小學課本鼓吹愛國、歌頌祖國的內容,不禁使人毛骨悚然。而因為種種前科,大眾紛紛認為DSE中文寫作中的「必要的沉默」、「不做第一不做最尾」等等題目,正是政府為製造新一代奴才所下的毒藥。

然而,想多一點,我們本身不就是認同「必要的沉默」嗎?面對上司無理責罵,我們不是習慣吞聲忍氣嗎?面對與人間的不公平、社會上看似事不關己的「小問題」如露宿者、獨居長者等,我們不是習慣視而不見嗎?要被迫至牆角時,要到切身利益受損時,才能聽到我們的吶喊。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2003年不是遇上經濟低迷、SARS為患,單單一條廿三條,你認為會號召到五十萬人上街嗎?

「不做第一不做最尾」,不就是香港人的寫照嗎?我們大部份人,害怕走得太前,得不到支持,被視作好事之徒;但又害怕落伍,得不到認同,惹人取笑。做事不要太出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小心駛得萬年船,保著飯碗就可以了。這正是不少打工仔心聲。

這些想法沒有錯,但我最不明白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呢?我當然不支持政府殖入奴性思想,但我擔心,如果下一代真的成為沉默而安份,到沒草吃才肯叫兩聲的馴羊,我們的「身教」是否一點責任也沒有呢?

這道試題狠狠地幽了我們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