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樓》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1春色來天地,玉壘2浮雲變古今。
北極3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4莫相侵。
可憐後主5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6。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 712 – 770),字子美,祖籍襄陽,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青年時科舉不第,曾在長安困守十年。安史之亂中他和人民一起流亡,曾被安祿山軍俘至長安。逃出後任肅宗朝左拾遺,不久貶官華州。後辭官經秦州同谷入蜀,在成都營建草堂,獲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在夔州旅居二年,五十七歲時出川,在岳陽一帶漂泊,最後病死在湘水上。後世尊稱他為詩聖。
背景資料
公元 763 年,杜甫還在成都。這一年朝廷發生了許多事,西邊有回紇登里可汗歸國時部眾一路殺人搶劫;南邊有浙東袁晁領導的二十萬農民起義被鎮壓;而直接威脅朝廷的是吐蕃掠取了河西隴右的全部土地,隨即入寇涇州,率領黨項、羌、氐、吐谷渾二十多萬部眾直逼長安。唐代宗毫無防備,逃奔陝州,六軍四散。吐蕃將長安搶掠一空,還重立新帝,改了年號,設立了百官。在當時幾乎等於第二次安史之亂。幸有郭子儀整頓軍隊,才將吐蕃趕出長安。唐代宗復歸其位。當時朝廷外有吐蕃之亂,內有宦官專權。程元振作威作福,陷害有功將領。吐蕃入寇,因為他沒有及時進奏,才使代宗狼狽出逃。朝廷內外切齒痛恨,大臣上疏請斬其首,但代宗卻以為程元振保護有功,只削去官職,放還田里,後來因他私歸長安才判其流放。此詩中所詠嘆的時事主要指代宗出逃和復位之事。
注釋
1. 錦江:岷江的支流。從四川郫縣流經成都城西南。
2. 玉壘:山名。四川有兩處玉壘山,一在理番縣東南新保關,一在灌縣西北。這裏指理番縣的玉壘山,是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
3. 北極:北極星。比喻北方的朝廷。
4. 西山寇盜:指吐蕃。
5. 後主:蜀漢的劉禪。清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說:蜀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後主祠。後來蔣堂在蜀為帥,認為劉禪不能保全國土宗廟,才除去後主祠。
6. 梁甫吟: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時,好為《梁父吟》。古樂府裏有《梁父歌》。
賞析重點
《登樓》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通過描繪登樓所見之景,抒發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個人身世的感慨。
首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詩人登樓遠望,看到繁花盛開,卻觸景生情,感到傷心。因為此時國家正值多難之秋,詩人的心情沉重,登樓本是為了排解憂愁,卻反而更加傷感。這一聯通過“花近高樓”與“萬方多難”的對比,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頷聯:「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詩人描繪了登樓所見的美景:錦江的春色仿佛從天地間湧來,玉壘山的浮雲變幻莫測,象徵著古今歷史的變遷。這一聯既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象,又暗含了詩人對歷史興衰的感慨。
頸聯:「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詩人表達了對朝廷的堅定信心,認為國家的根本不會動搖,同時也警告那些覬覦國家的寇盜不要輕舉妄動。這一聯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忠誠。
尾聯:「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詩人聯想到蜀漢後主劉禪,感歎他雖然無能,卻仍有祠廟供奉,而自己卻只能在日暮時分吟誦《梁甫吟》來排解心中的憂憤。這一聯通過歷史典故,抒發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無奈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登樓》一詩通過描繪登樓所見之景,抒發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個人身世的感慨。詩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讚美,又有對歷史興衰的反思,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情感深沉,意境開闊,語言凝練,是杜甫晚年詩歌中的佳作。
常見試題
問:試解釋「玉壘浮雲變古今」一句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4分)
答:
(i) 表層意思:
「玉壘」指代蜀地的玉壘山,句中描寫浮雲在玉壘山上漂浮變幻,既象徵自然界的千變萬化,也暗示時間的流逝,古往今來景物依舊。
(ii) 深層意思:
浮雲的變幻隱喻歷史的滄桑與世事的變遷。詩人透過這句表達對時代變化和個人命運的感慨,亦反映了對國家興衰以及家國命運的憂思,傳達出一種無常與滄桑的哲理意味。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