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遙遊〉莊子
惠子 1 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2,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3。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4。剖之以為瓢 5,則瓠落無所容 6。非不呺然 7 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8。」莊子曰:「夫子固拙於 9 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10,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11。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12,請與之。』客得之,以說 13 吳王。越有難14,吳王使之將 15,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 16 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 17;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18。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19,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20!」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21;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22,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23。立之塗 24,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 25。」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 26?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27;東西跳梁,不辟高下 28,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29。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30;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31。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 32,廣莫之野 33,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34;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35。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36?」
作者簡介
莊子(約公元前 369—公元前 286),名周,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說曾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背景資料
《莊子》當是集合莊子及莊學後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稱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據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十餘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是五十二篇。今本所見《莊子》則是三十三篇,七萬餘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
本篇節錄自《莊子‧內篇‧逍遙遊》,《逍遙遊》一篇的主旨,據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的看法,「是說一個人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而使精神活動臻於優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
注釋
1. 惠子:姓惠名施,宋人,做過梁惠王宰相,是莊子的好友。惠施是「名家」的重要人物。他主張「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認為天地萬物是一體的。同時,他又認為萬物流變無常,因此一個東西不可能有相當穩定的時候,他認為任何東西的性質都是相對的,因此事物之間,也就沒有絕對的區別。惠施的著作沒有傳下來,僅《莊子‧天下篇》中記述了他的一些觀點。
2.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魏惠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貽:○粵 [兒],[ji4];○漢 [yí]。贈。瓠:○粵 [胡],[wu4];○漢 [hù]。葫蘆的變種。
3.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我種植了,它成長而結出果實,有五石之大。石:○粵 [擔],[daam3];○漢 [dɑ̀n]。中國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4. 其堅不能自舉也:它的堅固程度卻不能自我支撐。舉:擎、支撐。
5. 剖之以為瓢:把它割開來做瓢。剖:○粵 [瓿],[pau2];○漢 [pōu]。開,中分。
6. 則瓠落無所容:則瓢大而無處可安置。另一說指瓢大而平淺,容不下東西。瓠落:同「廓落」,大貌,空廓貌。瓠:○粵 [鑊],[wok6];○漢 [huò]。
7. 呺然:虛空而巨大的樣子。呺:○粵 [僥],[hiu1];○漢 [xiɑ̄o]。
8. 吾為 其無用 而 掊之 :我認 為它沒 有用處,就 把它打 碎了。掊: 粵[瓿][pau2];○漢 [pǒu]。擊破。
9. 拙於:不善於。
10.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有個宋國人善於製造令手不龜裂的藥物。龜手:氣候嚴寒,手皮凍裂。龜:通「皸」。皮膚因受凍而裂開。○粵 [軍],[gwan1];○漢 [jūn]。
11. 世世以洴澼絖為事:世世代代都以漂洗棉絮為業。洴澼絖:漂洗棉絮。洴:○粵 [平][ping4];○漢 [píng]。浮。澼:○粵 [闢],[pik1];○漢 [pì]漂。絖:○粵 [鄺],[kwong3];○漢 [kuɑ̀ng]。棉絮。
12.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以獲得百金。鬻:○粵[育],[juk6];○漢 [yù]。賣。
13. 說:○粵 [碎],[seoi3];○漢 [shuì]。游說。
14. 越有難:越國犯難。
15. 吳王使之將:吳王就派他領兵。將:○粵 [醬],[zoeng3];○漢 [jiɑ̀ng]。領兵。
16. 裂地:割出一塊土地。
17. 能不龜手一也:同樣一條不龜裂手的藥方。
18. 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棉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19.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為何不考慮繫着當作腰舟而浮游於江湖之上?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這裏是指形似酒器,可以拴在腰間以助漂浮的游泳工具,古時稱「腰舟」。
20.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可見你的心還是茅塞不通啊!蓬:○粵 [篷],[pung4];○漢 [péng]。一種拳曲不直的草。蓬之心:比喻知識淺薄,不能通達事理,猶如蓬草閉塞的心。
21. 人謂之樗:人們都叫它做「樗」。樗:○粵 [書],[syu1];○漢 [chū]。落葉喬木,木材皮粗質劣。
22.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它的大樹幹盤結而不合繩墨。擁:通「臃」。中:○粵 [眾],[zung3];○漢 [zhòng]。合。繩墨:木工畫直線用的工具。
23.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它的小枝彎彎曲曲而不合規矩。卷曲:彎彎曲曲。卷:○粵 [權],[kyun4];○漢 [quɑ́n]。通「蜷」。屈曲,捲曲。規矩:兩種工具,規用以劃圓,矩用以劃方。
24. 立之塗:生長在路上。塗:音義同「途」。
25. 衆所同去也:大家都一同拋棄。去:○粵 [栩],[heoi2]。離棄。
26. 子獨不見狸狌乎:你難道沒有看見野貓和黃鼠狼嗎?獨:偏偏。狸:○粵[離],[lei4];○漢 [lí]。狸子,也叫野貓、山貓。狌:○粵 [生],[sang1];○漢4[shēng]。古同「鼪」,黄鼠狼。
27.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卑伏着身子,等待出遊的小動物。敖:○粵 [熬],[ngou4];○漢 [ɑ́o]。出遊,閒遊。
28. 東西跳梁,不辟高下:東西跳躍,不避高低。梁:通「踉」,跳躍。辟:音義同「避」。
29. 中於機辟,死於罔罟:(往往)踏中機關,死於網羅之中。機辟:亦作「機臂」,捕捉鳥獸的工具。辟:○粵 通「臂」。罔罟:指漁獵的網具。罔:[網],[mong5];○漢 [wɑ̌ng]。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罟:○粵 [古],[gu2];○漢 [gǔ]。魚網。
30.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那斄牛,牠龐大的身軀好像天際的雲團。斄:○粵 [離],[lei4];○漢 [lí]。即犛牛。體矮身健,毛長,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飼。尾毛蓬生,可作旌旄。
31. 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雖然不能捉老鼠,但牠的功能可大了。
32. 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為何不把它種在虛寂的鄉土?
33. 廣莫之野:遼闊廣大的曠野。廣莫,亦作「廣漠」。
34. 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隨意地在樹旁無所事事,自在地在樹下躺臥。彷徨:縱任不拘。逍遙:優游自在。
35.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不遭受斧頭砍伐,沒有東西來侵害它。夭:○粵 [腰],[jiu1];○漢 [yɑ̄o]。屈,摧折。
36. 安所困苦哉:又有甚麼艱難窮苦呢?
賞析重點
《莊子.逍遙遊》選段,通過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探討了「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並闡述了莊子「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全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展開,語言生動,寓意深刻,既展現了莊子的辯證思維,也體現了他對自由與超脫的追求。
內容分析
- 惠子的困惑:大瓠之種的無用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他一個大葫蘆的種子,種出來的葫蘆能裝五石水,但因為太大而無法使用:用來盛水不夠堅固,剖開做瓢又太大而無處可放。惠子認為這個葫蘆「無用」,於是把它砸碎了。 - 莊子的回應:用大之道
莊子批評惠子「拙於用大」,並講述了一個「不龜手之藥」的故事:宋國有人世代以漂洗絲絮為業,他們有一種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用百金買下這個藥方,獻給吳王,結果在冬天與越國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被封為諸侯。莊子指出,同樣的藥方,有人用它獲得封地,有人卻只能用來漂洗絲絮,關鍵在於「所用之異」。他建議惠子將大葫蘆做成「大樽」,用來浮游江湖,而不是糾結於它的「無用」。 - 惠子的反駁:大樹的無用
惠子又提到一棵大樹,木材彎曲不合繩墨,枝條捲曲不合規矩,連木匠都不屑一顧。他認為莊子的言論就像這棵樹一樣「大而無用」,不被世人接受。 - 莊子的反擊:無用之用
莊子以狸狌(野貓)和斄牛(牦牛)為例,說明「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狸狌靈活善捕,卻常死於陷阱;斄牛體型巨大,卻不能捉老鼠。他建議惠子將大樹種在「無何有之鄉」,讓人們在樹下逍遙自在,這樣大樹就不會受到斧斤之害,反而能發揮其「無用之用」。
寫作特點
- 寓言故事,生動形象
莊子通過「大瓠之種」「不龜手之藥」「大樹」「狸狌與斄牛」等寓言故事,將抽象的哲學思想具體化,使讀者更容易理解。 - 辯證思維,層層深入
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呈現出鮮明的辯證思維。惠子從「無用」的角度提出問題,莊子則從「用大」和「無用之用」的角度進行反駁,層層深入,引人深思。 - 語言幽默,富有哲理
莊子的語言風格幽默風趣,卻蘊含深刻的哲理。例如,「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一句,既批評了惠子的思維局限,也展現了莊子的智慧與灑脫。 - 對比手法,增強說服力
莊子通過對比「不龜手之藥」的不同用途,以及狸狌與斄牛的不同命運,生動地闡明了「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思想內涵
- 「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
莊子通過這段對話,提出了「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事物的價值不在於其表面的「有用」或「無用」,而在於如何運用。看似無用的東西,如果能找到合適的用途,反而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 對自由與超脫的追求
莊子主張將大樹種在「無何有之鄉」,讓人們在樹下逍遙自在,體現了他對自由與超脫的追求。他認為,只有擺脫世俗的功利觀念,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境界。 - 批判世俗的功利觀念
莊子通過批評惠子的思維局限,批判了世俗的功利觀念。他認為,人們往往過於注重事物的實用性,而忽略了其潛在的價值。
這段文字通過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探討了「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闡述了莊子「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全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展開,語言生動,寓意深刻,既展現了莊子的辯證思維,也體現了他對自由與超脫的追求。這段文字不僅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也為後世讀者提供了對人生與價值的深刻思考。
DSE試題
問︰《逍遙遊》以問答形式來提出觀點,對表達觀點有甚麼好處?
答︰文章採用問答形式,讓論述層次更加分明,透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引導讀者思考,層層遞進地闡述道理,增加說服力。問答形式也使文章內容更具趣味,能吸引讀者注意,加深對核心觀點的理解。問答方式有效將複雜的哲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幫助讀者感受到文章思想的深刻。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