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仁論孝論君子〉論語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里仁》第四)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3。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 4,不去 5 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6?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7,造次必於是 8,顛沛 9 必於是。」(《里仁》第四)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10。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顏淵曰:「請問其目 1 2。」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3。」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4。」(《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衛(靈公》第十五)
【論孝】
5. 孟懿子 16 問孝。子曰:「無違 17。」
樊遲御 18,子告之曰:「孟孫 19 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 20;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21。」(《為政》第二)
6. 子游 22 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23。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24;不敬,何以別乎 25!」(《為政》第二)
7. 子曰:「事父母幾諫 26,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27。」(《里仁》第四)
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8。」(《里仁》第四)
【論君子】
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29;學則不固 30。主忠信 31。無友不如己者 32。過則勿憚改 33。」(《學而》第一)
1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4。」(《述而》第七)
11. 司馬牛 35 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36。」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37?」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38?」(《顏淵》第十二)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9。小人反是 40。」(《顏淵》第十二)
1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1。」(《憲問》第十四)
1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42,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43。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15.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4。」(《衛靈3公》第十五)
16.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5。」(《衛靈公》第十五)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 551 或 552—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周遊列國,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踐。其學說強調仁義、主張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反對殘暴統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在教育上,孔子是致力於中國教育事業之第一人,開啟私人講學之風,使教育由上層社會走向平化,他「誨人不倦」,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亦致力於《詩》、《書》等古代文獻的整理,並把魯國史官所記之史書《春秋》加以刪修。
《論語》雖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和依據。但《論語》的作者並非孔子,亦非成於一人之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至於《論語》的編定者,根據楊伯峻《論語譯注》的說法,自唐代柳宗元來,很多學者都疑心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楊伯峻也認同,並提出兩個理據支持:第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較起來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着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而根據楊伯峻的考證,此段記載為曾子弟子所記無疑。《論語》中所敘的人物和事蹟,再沒有比這更晚的,故楊氏認為:「《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
背景資料
《論語》以語錄和對話的形式寫成,故其體裁稱為語錄體。全書共二十篇,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首二三字作為該篇之篇名。《論仁、論孝、論君子》是集合《論語》中各章的一些與仁、孝、君子修為相關的內容而成,其編排和題目設定俱出於今人之手。
注釋
1. 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久地居於窮困之中。約:窮困、貧困。
2. 知者利仁:聰明的人利用仁。按楊伯峻《論語譯注》的見解: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利:利用。
3.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用正確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處:接受。
4. 得之:得以拋掉它(貧困)。
5. 不去:不會離棄它。去:○粵 [栩],[heoi2]。離棄。
6. 惡:○粵 [烏],[wu1];○漢 [wū]。疑問代詞,怎麼、如何。
7.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那麼短的時間離開仁德。終食之間:吃完一餐飯的時間。
8. 造次必於是:在倉卒匆忙時一定與仁德同在。
9. 顛沛:顛沛流離。
10. 克己復禮為仁: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
11.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踐仁德,要憑自己,還憑別人嗎?
12. 請問其目:請問行動的要點(是甚麼)?目:綱目、要目。
13.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14. 請事斯語矣:請(讓我)實踐(你)這說話。
15.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沒有為保存性命而損害仁德的,只有(敢於)犧牲自己以成全仁德的。
16.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他父親是孟僖子仲孫貜。《左傳‧昭公七年》說,孟僖子將死,遺囑要他向孔子學禮。
17. 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18. 樊遲御:樊遲(替孔子)驅車。樊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19. 孟孫:即孟懿子。
20. 生事之以禮:(父母)活着,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
21.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22. 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小於孔子四十五歲。
23. 是謂能養: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娘便行了。養:○粵 [樣],[joeng6]。供養。
24. 皆能有養:都能夠得到飼養。養:○粵 [仰],[joeng5]。飼養。
25. 不敬,何以別乎: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26. 事父母幾諫: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點到即止地指出,婉轉地勸止。幾:○粵 [基],[gei1];○漢 [jī]。輕微、婉轉。
27.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獲得接納,仍然恭敬地不冒犯他們,雖然擔憂,但不抱怨。違:觸忤、冒犯。勞:擔憂。
28.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憂懼。
29.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儀。君子:有德之人。不重:不莊重。
30. 學則不固:「固」有「鞏固」、「固陋」兩解。「學則不固」有兩解:一、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二,學了就不會閉塞淺陋。
31. 主忠信: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32. 無友不如己者:「如」有「及」、「類似」兩意。「無友不如己者」有兩解:一、不會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33. 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過:過錯。憚:○粵 [但][daan6];○漢 [dɑ̀n]。害怕、畏懼。
34.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舒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35. 司馬牛:即司馬耕,字子牛。孔子學生。
36. 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37. 斯謂之君子矣乎: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38.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自己問心無愧,哪有甚麼需要憂愁和恐懼的呢?
3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40. 小人反是:小人卻和這個相反。
41.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對說得多、做得少(感到)羞恥。行:○粵[杏],[hang6]。行為、品行。
42. 君子義以為質:君子處事,以合宜為原則。
43.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依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孫:通「遜」,謙遜。
44.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會因自己沒有能力而慚愧,不會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病:○粵 [並],[bing6]。慚愧、抱怨。
45.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則只會要求別人。
賞析重點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其中「仁」、「孝」與「君子」是核心思想。本篇文章透過選錄《論語》中關於仁、孝與君子的章句,展現孔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典範。
論仁——仁者愛人,立身處世的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最高標準,體現了「以愛人為本」的價值觀。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孔子認為 不仁者無法長久處於困境或享受富貴,因為內心缺乏道德支撐,會被環境動搖。反之,仁者則能 安於仁德,即使貧困也能堅持,而智者則會利用仁德來行事。
- 賞析: 這表達了「仁」是內心的依靠,而不僅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 富貴與貧賤,皆應以「道」取捨
- 孔子認為,君子不會為了富貴而違背道義,也不會因為貧困而放棄仁德。他進一步強調:「君子無時無刻不行仁,即使身處危難,仍當堅持。」
- 賞析: 這句話突顯了「仁」的價值高於物質利益,強調了 道德與堅持 的重要性。
- 克己復禮為仁
- 「克己復禮」意即克制私慾,使行為符合「禮」,這是實踐仁德的關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在行為舉止上,都要符合禮儀。
- 賞析: 孔子將「仁」與「禮」緊密相連,認為「仁」的實踐須透過禮儀來規範,這也成為後世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礎。
- 志士仁人,以身殉道
- 這句話表達「仁德高於生命」,真正的仁者不會為了生存而犧牲道義,反而願意 捨身取義。
- 賞析: 這是孔子對「大義」的極致詮釋,也影響了後來的孟子「捨生取義」的思想。
論孝——孝順父母,家庭與社會的根基
「孝」是儒家倫理的根本,代表對父母的尊敬與責任,並且是修身立德的起點。
- 孝的核心:不違禮
- 孔子對孟懿子說:「孝就是 無違。」這裡的「無違」指的是 不能違背禮儀,應該在父母生時恭敬奉養,死後慎重安葬並祭祀。
- 賞析: 孝道不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 符合禮制的尊敬與悼念,這種觀念影響中國社會千年。
- 敬養才是真孝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孔子指出:若只是供養父母,卻缺乏敬意,那與飼養犬馬無異。真正的孝不只是物質上的奉養,更應 帶有尊敬之心。
- 賞析: 這強調了「孝的精神層面」,提醒人們孝敬父母應出於真心,而非僅僅滿足其物質需求。
- 勸諫父母,敬而不違
-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當父母做錯事時,子女應該委婉勸諫,但如果父母不接受,也不應忤逆,而應繼續恭敬地侍奉,且不怨恨。
- 賞析: 這句話強調了孝順不等於盲從,而是要在敬愛父母的同時,勇於指出他們的錯誤。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子女應該時刻記住父母的年齡,一方面因為父母長壽而欣喜,一方面也要擔憂他們年邁體衰,以便更好地照顧。
- 賞析: 這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對父母健康與安危的重視,也是孝順的一部分。
論君子——君子人格與道德修養
「君子」是儒家道德的理想人格,代表高尚的品格、智慧與修養。
- 君子的基本修養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君子應莊重持重,才能讓人敬畏;學習應該誠懇踏實,不要固守成見;應該堅持忠誠與信用,並且交友要選擇道德相當或更高的人;如果犯錯,要勇於改正。
- 賞析: 這句話概括了君子應有的修養,特別是「過則勿憚改」,反映了儒家重視「改過遷善」的品德。
- 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內心坦然,無愧於心;小人則終日憂慮,因為行事不光明磊落。
- 賞析: 這句話形象地對比了君子與小人,突顯出道德修養對內心世界的影響。
- 內省無愧,不憂不懼
-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君子經常反省自身,內心無愧,便無需憂慮或恐懼。
- 賞析: 這說明「君子」並非天生高尚,而是透過不斷反省與修正自己,達到道德完善。
- 成就他人之美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君子樂於幫助他人完成好事,而不會助長邪惡;小人則相反,往往推波助瀾,助長壞事。
- 賞析: 這句話突顯了君子的道德責任,提倡「積極助人、樂善好施」的價值觀。
- 君子注重行動,不空談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君子不會誇誇其談,而是以行動勝過言語。
- 賞析: 這句話提倡「實踐勝於空談」,符合儒家的務實精神。
結語
本篇《論語》選文,分別從仁、孝、君子 三個方面展現儒家核心思想,強調了 道德修養、親情倫理與人格操守。孔子提倡「仁」是立身之本、「孝」是道德的起點,而「君子」則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這些理念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DSE試題
問:試根據《論孝》內容,解釋如何實踐「生事之以禮」。(4分)
答:「生事之以禮」指的是在父母健在時,子女應以禮節侍奉父母,表現出孝順的行為。根據《論孝》的內容,可從以下方面實踐:
- 恭敬侍奉:
子女應以恭敬之心對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周到,體現對父母的尊重。 - 順從教誨:
聽從父母的教導,以合宜的態度與行為回應父母的期望,避免冒犯父母的心意。 - 物質照顧:
為父母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和需求,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體現子女的責任心。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