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2,居是州,恒惴慄3。其隙4也,則施施5而行,漫漫6而遊。日與其徒7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8,幽泉9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10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11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12,夢亦同趣13。覺14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15,望西山,始指異之16。遂命僕過湘江17,緣染溪18,斫榛莽19。焚茅茷20,窮21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2,則凡數州之土壤23,皆在衽席24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25,若垤26若穴,尺寸千里27,攢蹙累積28,莫得遯隱29。縈青繚白30,外與天際31,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32為類。悠悠乎與顥氣33俱,而莫得其涯;洋洋34乎與造物者遊35,而不知其所窮。引36觴滿酌,頹然37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38,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39,與萬化冥合40。然後知吾嚮41之未始42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43。是歲元和四年44也。
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 773 – 819),生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 773),卒於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字子厚,河東郡人(今山西永濟),出生於長安。德宗貞元九年(公元 793)二十一歲,進士及第。旋守父喪,丁憂在家。貞元十四年(公元 798)二十六歲,博學鴻詞科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 804),德宗崩。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順宗病重,不能親政;重用王伾、王叔文。叔文又起用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推行革新。史稱「永貞革新」。新政剗削方鎮、宦官,遂群起而攻。永貞元年(公元805)八月,順宗禪位太子,史稱「永貞內禪」,是為憲宗。旋即打擊王黨,王叔文貶渝州司戶(今四川重慶),旋賜死;王伾貶開州司馬(今四川開縣)。前後一百八十天,「永貞革新」告終。王黨八人同時被貶,柳宗元貶永州司馬(今湖南永州)、劉禹錫貶郎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史稱「八司馬」。
永州司馬,地是窮山惡水,官是投閒置散。永州十年,母親去世,政治失意,身體日衰,遂沈潛於讀書,寄情於山水。集中五百四十多篇詩文,即有三百一十七篇作於永州,《永州八記》即此時之作。
憲宗元和十年(公元 815)正月,下詔回京。因武元衡故,又不復重用。三月,任柳州刺史(今廣西柳州),劉禹錫貶播州刺史(今貴州遵義)。柳上書以劉上有高堂,未便到任,願請與易,事稱「以柳易播」。後劉禹錫改遷連州刺史(今廣東連州)。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大赧召還。十一月初八,詔書仍未至,柳宗元病逝柳州。終年四十七歲。韓愈撰《柳子厚墓誌銘》,劉禹錫寫祭文,並輯錄其集。
劉禹錫輯本,早已散佚。後來《柳集》,版本眾多而繁雜。宋元以來,善本多達二十餘種,世傳者為四十五卷本。計有雅詩歌曲一卷,文四十卷,詩兩卷,《非國語》兩卷。又外集兩卷。至於《柳集》注釋,南宋魏仲舉彙輯眾說而成「五百家注」本,另童宗說、張敦頤、潘緯三家注有「增廣註釋音辯」本。世傳有宋代「世綵堂本」和明代「濟美堂覆刻本」。
背景資料
柳宗元於元和元年(公元 806)貶至永州。借山水之景色,澆胸中之塊壘。《新唐書.本傳》曰:「既痛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鬱,一寓諸文。」山林皐壤,實文思之奧府;況乃心有鬱結,能無作乎?於是屢遊屢記,記遊八篇,即所謂「永州八記」也。前四篇寫於元和四年秋,遊西山後之作;後四篇則是元和七年秋,遊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後作。本篇居八記之首,記尋得西山勝景始末,為以後數記張本。《小石城山記》置末,為前記作總結。
西山,位於永州城西。據《大清一統志》載:「西山在零陵縣西……。自朝陽巖起,至黃茅嶺北,長亙數里,皆西山也。」是登西山,即可俯瞰永州群山。西山聳特,獨超眾類;興懷寄寓,感慨平生;是諸作之由也。茅坤曰:「五嶺以南,多名山削壁,清泉怪石,子厚與山川適兩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巖穴之奇,非巖穴之怪且幽,亦無以發子厚之文。」人以地靈,地以人傳,詩人不幸而江山有幸,遂成千古絕唱。
林紓《文微》曰:「柳州《西山》諸記,外寫山狀水景極肖,內寫平生極悲。」柳氏模山範水,刻鏤眾形,頗能移人之情;故謂「子厚記山水,色古響亮,為千古獨步。」方苞《書柳文後》曰:「柳子厚文,記柳州近治山水諸篇,縱心獨往,一無所依藉;乃信可肩隨退之,而嶢然於北宋諸家之上。」
注釋
1. 西山:位於永州城西。即今湖南零陵。《輿地紀勝》曰:「西山在零陵縣西五里,柳子厚愛其勝境,有《西山宴遊記》。」
2. 僇人:僇: ○粵 [陸],[luk6]; ○漢 [lù]。古戮字。《廣雅》曰:「戮,辠也。」辠,古「罪」字。僇人,即僇民,避唐太宗諱改。《莊子.大宗師》曰:「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柳宗元貶官永州,故以此自謂也。
3. 恒惴慄:恒,常也。惴慄 :惴: ○粵 [ 最 ] , [zeoi3] ; ○漢 [zhuì] 。慄:○粵 [律],[leot6];○漢 [lì]。恐懼、戰慄。《孟子.公孫丑上》趙岐注曰:「惴,懼也。」《廣雅.釋訓》曰:「慄慄,懼也。」《詩經.秦風.黃鳥》曰:「惴惴其慄。」
4. 隙:空閒時也。
5. 施施:徐行貌。《詩經.丘中有麻》曰:「將其來施施。」鄭玄箋曰:「施施,舒行,伺閒獨來之貌。」施施,或解作喜悅自得之貌,粵音則讀為○粵 [移],[ji4]。
6. 漫漫:不經意也。《後漢書.仲長統傳》李賢注曰:「漫漫猶縱逸也。」
7. 徒:同志、同伴。《廣韻》曰:「黨也。」張衡《思玄賦》曰:「朋精粹而為徒。」
8. 窮迴溪:窮,盡也。迴,迂迴曲折貌。即王維所謂「行到水窮處」。
9. 幽泉:幽,偏遠。泉,泉水。
10. 披草:披,分開。《左傳.成公十八年》曰:「而披其地。」杜預注曰:「猶分也。」披草,撥開草叢。
11. 相枕:枕,以頭枕物。相枕,互相以為枕也。
12. 極:至也。
13. 趣:通趨,向也,往也。
14. 覺:醒也。
15. 法華西亭:《輿地紀勝》曰:「西亭在零陵之法華寺。」永州法華寺西之亭,柳宗元所建。《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曰:「余時謫為州司馬,官外乎常員,而心得無事。乃取官之祿秩,以為其亭,其高且廣,蓋方丈者二焉。」
16. 異之:其與別不同之處。
17. 湘江:《元和郡縣志》曰:「永州零陵縣,湘水經州西十餘里。」
18. 緣染溪:緣,沿也。染溪,又名冉溪。在今湖南零陵縣西,為瀟水支流。《輿地紀勝》曰:「永州:愚溪在州西一里,水色藍,謂之染水。或曰冉氏嘗閣於此,故名冉溪,又曰染溪。柳子厚更名曰愚溪。」
19. 斫榛莽:斫:○粵 [爵],[zoek3];○漢 [zhuó]。砍伐。榛莽,雜亂叢生之木。榛,《淮南子.原道篇》高誘注曰:「藂木曰榛。」莽,《說文》曰:「茻,眾草也。經傳皆以莽為之。」
20. 茅茷:茷,草葉茂盛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杜預注曰:「茷,草葉多也。」茅茷,茂密之茅草。
21. 窮:盡也。
22. 箕踞而遨:古人坐姿是跪。箕踞,輕慢、不拘禮節之坐姿。即是隨意張開雙腳而坐,形如簸箕。《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成玄英《疏》曰:「箕踞者,垂兩腳如簸箕形也。」遨,游也。此作觀賞解。意謂隨意而坐,游目四盼。
23. 土壤:土地。
24. 衽席:坐席。衽:○粵 [任],[jam6];○漢 [rèn]。《禮記.曲禮》鄭玄注曰:「衽,卧席也。」
25. 岈然窪然:岈: ○粵 [蝦],[haa1];亦讀作[牙],[ngaa4]; ○漢 [xiɑ̄]。同「谺」,深谷大空貌。《玉篇》曰:「谽谺,山深之狀。」窪,山谷深凹貌。《說文》曰:「洼,深地也。」此言居山頂俯瞰,則平原大地如山坳之深廣。
26. 垤:○粵 [秩],[dit6];○漢 [dié]。《說文》曰:「垤,螘封也。」即蟻窩口堆積之浮土。亦謂土之高者。此言俯視四鄰群山,如同蟻穴一般。
27. 尺寸千里:眼前尺寸之間,實則相隔千里之遙。
28. 攢蹙累積:攢: ○粵 [ 全] ,[cyun4] ; ○漢 [cuɑ́n] 。聚集。蹙: ○粵 [ 速] ,[cuk1];○漢 [cù]。緊迫。累:堆疊。積,積聚。形容山勢之緊迫族聚,層疊堆積。
29. 遯隱:同「遁」,隱藏。
30. 縈青繚白:縈,繞也。繚,纏也。《說文》曰:「繚,纏也。」青,指山。白,指水。意謂青山白水綢繆纏繞也。
31. 際:相連、匯合。《淮南子.精神訓》高誘注曰:「際,合也。」
32. 培塿:培塿,小丘也。培塿: ○粵 [堷柳],[bau6lau5];亦作○粵 [陪柳],[pui4lau5],○漢 [pǒulǒu]。培塿,又作部婁。《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子太叔曰:部婁無松柏。」杜預注曰:「部婁,小阜也。」《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作「培塿」。《方言》曰:「冢,秦晉之間或謂之培,自關而東謂之丘,小者謂之塿。」郭璞注曰:「培塿,亦堆高之貌。」
33. 顥氣:顥,通昊。《漢書.律曆志上》顏師古注曰:「昊天,言天氣廣大也。」又《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載司馬相如《封禪書》曰:「自顥穹生民。」顏師古注曰:「顥,言氣顥汗也。」
34. 洋洋:廣大無涯貌。《詩經.衡門》毛傳曰:「洋洋,廣大也。」
35. 與造物者遊:《莊子.大宗師》曰:「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又《天下篇》曰:「上與造物者遊。」意謂與天地合而為一也。
36. 引:取也。
37. 頹然:倒下,酒醉貌。
38. 蒼然暮色:蒼,深青色。言暮色之深沈也。
39. 心凝形釋:凝,聚也。心凝,心神凝聚貌。釋,放也。形釋,形體不受拘束。
40.萬化冥合:萬化 ,萬物。冥合,暗合。冥: ○粵 [ 名 ] , [ming4] ;○漢 [míng]。
41. 嚮:嚮,同向。從前,過往。
42. 未始:不曾。
43. 志:記也。
44. 元和四年:元和,唐憲宗(公元 806 – 820)年號。元和四年,即公809 年。
賞析重點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寫於他被貶永州期間。文章通過記敘作者發現並遊覽西山的經歷,表達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通過與自然的融合而獲得的精神解脫。全文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柳宗元的文學才華,也反映了他被貶後的心境變化。
文章結構與內容分析
- 開篇交代背景,鋪墊心境
文章開頭寫道:「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柳宗元以「僇人」(罪人)自稱,表明自己被貶永州的處境,並用「恒惴慄」形容自己內心的不安與恐懼。這一段為後文的遊記奠定了情感基調,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壓抑與孤獨。 - 記敘日常遊覽,鋪陳鋪墊
柳宗元描述了自己在永州的日常生活:「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他常常與朋友一起遊山玩水,探訪幽泉怪石,甚至「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這一段看似寫遊玩的樂趣,實則隱含了作者對現實的逃避與對精神解脫的渴望。 - 發現西山,展開主體遊記
直到某一天,柳宗元在法華西亭遠望西山,才發現這座山的獨特之處:「始指異之。」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探索。這一段是文章的轉折點,標誌著作者從日常的漫遊轉向對西山的深入探索。 - 描寫西山之景,抒發感悟
柳宗元詳細描寫了攀登西山的過程以及山頂的壯麗景色:「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他從山頂俯瞰四周,感受到自然的遼闊與壯美:「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這一段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西山的「怪特」之美,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震撼與愉悅。 - 抒發精神解脫之感
在欣賞西山美景的過程中,柳宗元感受到自己與自然的融合:「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從中獲得了精神上的解脫,並感慨道:「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這一段既是對西山之遊的總結,也是作者心境的昇華。 - 結尾點明時間,留下餘韻
文章最後寫道:「是歲元和四年也。」以簡潔的筆觸點明時間,為全文畫上句號,同時也留下了悠長的餘韻。
寫作特點
- 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柳宗元在描寫西山景色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與感悟。例如,「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一句,既描寫了自然的壯美,也表達了作者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 - 語言優美,描寫細膩
文章語言清新自然,描寫細膩生動。例如,「縈青繚白,外與天際」一句,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山色的遼闊與壯麗,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文章從背景交代到日常遊覽,再到發現西山、攀登西山,最後抒發感悟,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過渡自然。 - 借景抒情,寓意深刻
柳宗元通過描寫西山之景,抒發了自己被貶後的心境變化。他從最初的「恒惴慄」到最終的「心凝形釋」,展現了自然對人心的療愈作用。
思想內涵
- 自然與人的和諧
柳宗元通過描寫西山之遊,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嚮往。他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寄託,也獲得了心靈的平靜。 - 精神解脫與自我超越
文章反映了柳宗元被貶後的心路歷程。他從最初的壓抑與孤獨,到最終通過與自然的融合而獲得精神解脫,展現了自我超越的過程。 - 對現實的反思與批判
柳宗元在文中隱含了對現實的不滿與批判。他通過描寫西山之遊,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總結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的遊記散文。柳宗元通過描寫西山之遊,不僅展現了自然的壯美,也抒發了自己被貶後的心境變化。全文語言優美,結構嚴謹,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這篇文章不僅是柳宗元個人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也為後世讀者提供了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思考。
常見試題
問:「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如何銜接《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第一及第二段呢?試加說明。(4分)
答:《始得西山宴遊記》中,這句話銜接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承接第一段: 描述了作者過去只滿足於游覽當地常見的山川景色,對於真實的自然奇特之美缺乏深入了解,表現出作者的局限性和對自然認知的不足。
- 引出第二段: 以此為背景,說明作者偶然發現西山,驚嘆於它的奇特與壯美,開始轉變對山川的認識,進一步展開對西山景色的細緻描寫與感悟。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