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荀子

勸學

〈勸學〉荀子

          君子曰 1︰學不可以已 2。青,取之於藍 3,而青於藍 4;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 5,輮 以為輪,其曲中規 7;雖有槁暴 8、不復挺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10 則直,金就礪 11 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12 乎己,則知 13 明而行 14 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 15 之所學也;吾嘗跂 16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17 也,而聞者彰 18。假輿馬者 19,非利足 20 也,而致 21千里;假舟楫 22者,非能水 23也,而絕 24江河。君子生非異 25也,善假於物 26 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7;積水成淵 28,蛟龍 29 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30。故不積跬步 31,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32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33,功在不舍 34。鍥 35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6。螾 37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38,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39,非蛇蟺 40 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 41 也。

作者簡介

          荀子是戰國時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確考。荀子本為趙人(即今河北省南部),後游學於齊(即今山東省東部)。仕齊而三為祭酒,被讒適楚(即今湖北省南部)。仕楚被讒,兩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廢。退而著述,卒葬於蘭陵(即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

背景資料

          《荀子》一書,後世多以為是荀子及其弟子之作;然本書內容雜亂,又多錯簡,疑竇甚多,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就直指為「後人雜湊成的」。荀子主張性惡,認為「善」非與生俱來,乃後天學習的成果。「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楊倞注︰「偽者,為也。」即是「人為」之意。其說人性本惡,及其知道行善,是後天改造結果,即是通過教育,學習禮義法度,終而使之向善。故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透過後天學習禮義法度,就能將本性之惡驅除,終而為善。因此,荀子注重禮法教育,個人修養。「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禮法並非抽象存在,禮法是要由人行使出來,方為禮法。「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君道》)禮法要靠人而存,人格完善就顯得重要了。故《勸學》、《修身》、《性惡》、《君子》諸篇,反復強調個人修養,強調個人本質之重要。

          人格修養,荀子立足於以見聞為主之「外在經驗」,與孟子由內省而把握之「內在經驗」不同。《儒效》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又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所謂「外在經驗」,就是通過見聞,學習知識、禮義,故荀子特別重視學習。

注釋

1. 君子曰︰《荀子》全書三十二篇,獨本篇以「君子曰」三字領起。

2. 已︰停止。停頓不前之意。

3. 青,取之於藍︰青︰靛青色顏料。藍︰草名,亦稱蓼藍,其葉可製作顏料。《說文》曰︰「藍,染青艸也。」意謂靛青色乃從藍草提取出來。

4. 青於藍︰青︰當作「精」。蓋「青」與下文「寒」為對文。當為「精」之誤字或借字。精,粹美。意謂靛青之色,較藍草之色為粹美。楊倞注曰︰「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

5. 木直中繩︰中︰動詞,合於。○粵 [眾],[zung3];○漢 [zhònɡ]。繩︰墨線。木工以之取直。意謂木性本直,合於繩墨。

6. 輮︰屈曲。輮、揉,二字古通用。鄭玄《考工記》注曰︰「揉,謂以火槁之。」即以火屈木,使其彎曲。○粵 [由],[jau4];○漢 [róu]。

7. 規︰圓規。

8. 槁暴︰以火焙乾。槁︰借為「熇」。《說文》曰︰「熇,火熱也。」即今所謂烤。暴︰王先謙本作「曓」。曓,乾。

9. 挺︰挺直。

10. 受繩︰經過墨繩校正。

11. 金就礪︰金︰指刀劍。礪︰磨刀石。郭璞《山海經》注曰︰「砥礪,磨石也。精曰砥,粗曰礪。」

12. 參省︰檢查反省。參︰檢驗。○粵 [攙],[caam1];○漢 [cɑ̄n]。省︰察、反省。○粵 [醒],[sing2];○漢 [xǐnɡ]。楊倞注︰「參,同三」。參省乎己,即《論語》曾子曰「日三省吾身」之意。

13. 知︰同「智」,智慧。

14. 行︰行為。

15. 須臾︰片刻。

16. 跂︰舉足,即提起腳後跟。○粵 [企],[kei5];○漢 [qì]。

17. 疾︰高急、快速。借指聲音宏亮。

18. 彰︰明顯、顯著。清楚之意。

19. 假輿馬者︰假︰假借,憑藉、利用之意。輿︰泛指車輛。

20. 利足︰行走快速之意。

21. 致︰達到。

22. 楫︰船槳。《說文》曰︰「楫,舟櫂也。」櫂,即今「棹」字。○粵 [接],[zip3];○漢 [jí]。

23. 能水︰耐水,即水性好。能︰古同「耐」,承受得住。

24. 絕:作動詞用,橫渡。《廣雅》曰︰「絕,渡也。」

25. 生非異︰即與眾人同。生:同「性」。

26. 善假於物︰善於借助和利用外在事物。物︰外物。即今所謂「客觀條件」。

27.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泥土堆積起來成了山,風雨就從這裏發生了。古代有山吐雲納霧之說。

28. 淵︰深淵,深水之處。

29. 蛟龍︰蛟龍為二物,居深水中。蛟可發洪水,龍能興雲雨。

30. 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不斷地做好事以修養個人品德,就自然能得到高超的智慧,也就具備了聖人的精神境界。神明︰最高的智慧。自得:自然達到。

31. 跬步︰跬,同「蹞」,半步。一足舉一次為一蹞,兩足各舉一次為一步。跬︰○粵 [頍],[kwai2];○漢 [kuǐ]。

32. 騏驥︰駿馬。

33. 駑馬十駕︰駑馬︰鈍馬。十駕︰十日之程。

34. 舍︰同「捨」,捨棄。下同。

35. 鍥︰刻。○粵 [揭],[kit3];○漢 [qiè]。

36. 鏤︰刻。○粵 [漏],[lau6];○漢 [lòu]。

37. 螾︰同「蚓」,即蚯蚓。

38. 埃土︰塵土。

39. 蟹六跪而二螯︰跪︰足 。 螯 ︰ 蟹 首 上 如 鉞 者 , 即 蟹 鉗 。 ○粵 [ 熬 ] ,[ngou4];○漢 [ɑ́o]。《說文》曰︰「蠏,有二敖、八足、旁行,非蛇鮮之穴無所庇。」「六」當作「八」。《大戴禮記‧勸學》亦作「蟹二螯八足」。《爾雅翼》曰︰「蟹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兩螯倨而容仰,故謂之敖。」

40. 蛇蟺︰蛇︰「鮀」之誤字或借字。《說文》曰︰「鮀,鮎也。」蟺︰同「鱓」,今作「鱔」。鮀、鱔均在泥土中作穴以居。

41. 躁︰浮躁,不專心。

賞析重點

荀子的 〈勸學〉 是《荀子》一書的首篇,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學習達到智德兼備的境界。全篇論述縝密、比喻生動,運用自然現象、動植物習性等來說明學習的必要性與方法,成為千古傳頌的學習箴言。


🔹 一、開篇論點:「學不可以已」

文章開頭即點明核心觀念:「學不可以已」,意即學習不能停止,因為學習是人成長與變化的關鍵。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青於藍」比喻學生透過學習能夠超越老師。
  • 「冰寒於水」則說明透過特定條件(水結為冰),事物可以變得更強大。
  • 這些比喻表明:學習能使人蛻變與提升,突破原有的限制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 木材天生是直的,但經過「輮」(燒烤後彎曲塑形)後,就可以變成符合規格的輪子,且經歷風吹日曬後仍不變形。
  • 說明人通過學習和鍛鍊,能夠改變自身,從平庸走向卓越
  • 「金就礪則利」——金屬經過磨礪才會鋒利,象徵學習能讓人變得聰慧與精準。

🔹 小結:這一部分透過自然現象,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反駁了「天生聰明與否決定一切」的觀點,主張後天學習能讓人成長、超越先天限制


🔹 二、學習勝於空想,需善用工具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終日思考」與「短暫學習」相比,後者帶來的收穫更大,說明學習的實踐遠勝於空想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跂」(踮腳)與「登高」對比,表明借助工具(如登高)可以讓視野更廣,說明學習不只靠個人努力,也要善用方法與資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人本身不能奔千里,也不能游過大江,但借助車馬與舟楫,則可跨越千里與江河
  • 這裡強調 「善假於物」,意指善用學習工具、環境與方法,能讓人超越原本的極限。

🔹 小結:這一部分提出「學習不是單靠天賦,而是要善於利用方法與資源」,對後世學習策略有深遠影響,如借助書籍、老師、科技等來增強學習效果。


🔹 三、學習需持之以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土壤累積成山後,就會影響天氣變化;水積聚成深淵,則能孕育蛟龍。
  • 象徵學習如同累積土石與水,需不斷積累,最終將帶來深遠影響與成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跬步」(半步)與「千里」對比,說明成就來自於 點滴積累
  • 學習需要耐心與堅持,不能急於求成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騏驥」(千里馬)雖然擅長奔跑,但一次也無法躍過十步;而「駑馬」(普通的馬)只要持續努力,日行千里也不是問題。
  • 這說明學習並非靠天賦,而是靠 持之以恆的努力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鍥」指雕刻,「舍」指放棄。若只雕刻幾下就停止,連爛木頭都無法刻斷;但若持續雕刻,即使金石也能刻穿。
  • 強調 「堅持不懈才能達成目標」

🔹 小結:這段話以「積累」為重點,告訴我們:學習的成就來自於不斷努力,不能心浮氣躁,也不能半途而廢


🔹 四、專心致志與躁動之害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 「螾」指蚯蚓,雖然沒有尖牙利爪,也沒有強壯的筋骨,但因為專心一致地鑽土,最終能夠深入地底
  • 象徵「專注於一件事,就能有所成就」。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 螃蟹有六隻腳與兩隻鉗子,外表強大,但因為缺乏定性,無法自己挖洞,最後只能寄居在蛇或鱔魚的洞穴中。
  • 象徵「躁動不安的人,反而無法獨立成就大事」

🔹 小結:這裡通過 蚯蚓與螃蟹的對比,說明 專注與耐心的重要性,學習要靜心、踏實,不能心浮氣躁


🔹 五、全文總結

📌 文章主旨

  1. 學習能改變命運:學習能讓人突破先天限制,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2. 學習不能只靠思考,需行動:「終日思不如須臾學」。
  3. 學習需善用方法與工具:「善假於物」。
  4. 成功來自持續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5. 專心致志,拒絕躁動:「螾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 修辭與寫作特色

  • 比喻: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積土成山、騏驥與駑馬。
  • 對比:蚯蚓專心 vs. 螃蟹躁動,天才 vs. 努力。
  • 層層遞進: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工具」→「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態度」,結構嚴密。

🔹 〈勸學〉對現代人的啟示

  1. 學習是終身的,不可停止——在現代社會,技能與知識日新月異,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
  2. 學習要有方法與工具——如同「善假於物」,現代人可以善用書籍、網路、AI 等工具來提升自己。
  3. 堅持與累積比短暫努力更重要——不論是學習新語言、鍛煉身體,還是專業技能,都要循序漸進。

DSE試題

問:《師說》中士大夫階層恥於相師的原因有哪兩個呢?試加說明。(4分)

答:
(i) 中士大夫階層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然而他們恥於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學習,認為這會有損自己的尊嚴。
(ii) 中士大夫階層受封建禮教和社會風氣影響,重視名利地位,輕視實際學問,因此不願意主動拜師學習,導致學問淺薄卻仍恥於相師。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