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他最能體現這美德。他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老師,姓李,我們都叫他李老師。李老師並不是最年輕、最幽默的老師,但他嚴謹的態度和溫暖的心,卻讓我們每一個學生深深敬愛。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詮釋著這八個字的真正意義。

李Sir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無論在教學上還是生活中,他總是力求完美。在教學上,他從不馬虎,每一堂課都經過精心準備。他的教案寫得詳盡工整,從知識點的講解到例題的選擇,甚至每一次提問的設計,都充分考慮到了我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需求。有一次,我在放學後無意間經過辦公室,發現李老師仍然坐在桌前,對著一堆資料反覆修改。原來,那是為了第二天的課堂能更具趣味性,他翻遍了幾本參考書,只為找到一個更生動的例子。

除了教學,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自律。他每天早晨七點準時到校,準備當天的工作。即使在寒暑假,他也堅持學習新知識,參加各種教學研討會。他曾說過:「老師如果不進步,就無法帶著學生進步。」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自律,我們班的學習氛圍才如此積極向上,無人敢懈怠。

然而,對待我們這些學生,李Sir卻總是展現出極大的耐心和寬容。記得有一次,我因為粗心大意,在數學小測中算錯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目,導致成績不如預期。我抱著忐忑的心情向他解釋,準備接受他的批評。出乎意料的是,他並沒有責備我,而是微微一笑,說:「這次的錯誤只是提醒你,下次要更仔細。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不要因此自責。」他的話像一劑安慰劑,幫助我放下了壓力,也讓我意識到寬容的力量。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班級矛盾的處理。有兩名同學因誤會而大吵了一架,甚至影響了課堂秩序。李老師沒有直接責備任何一方,而是耐心地聽取雙方的意見,並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彼此的誤會。他還對全班說:「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化的時候,但我們應該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對方的處境。」這句話讓我們深受啟發,也讓我們開始學會如何更理性地處理矛盾。

李Sir的嚴與寬並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他對我們的要求嚴格,並不意味著苛刻,而是希望我們能夠做到最好。例如,他要求我們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作業,但他也會根據我們的學習狀態進行適當調整。有一次,全班同學因連續幾天的考試感到疲憊不堪,他便主動減少了當天的作業量,還特意用課堂時間和我們聊了一些輕鬆的話題。他說:「學習不是為了趕路,而是為了進步,大家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的平衡讓我們既敬畏他,又對他充滿感激之情。他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知道,學習需要努力,但也需要智慧和合理的安排。他的寬容則教會我們,即使面對他人的過失,也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包容。

李老師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學習,更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在他的引導下,我逐漸學會了如何要求自己,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我開始意識到,自律並非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寬容也並非軟弱,而是一種化解矛盾的智慧。

如今,即使已經離開了他的班級,我依然將這些品質帶入生活和學習中。例如,在學習上,我會像李老師一樣,對自己保持嚴格要求,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在與朋友相處時,我也會試著多一些包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正是因為他的榜樣作用,我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

在這個世界上,或許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律,或是做到寬容,但要同時兼具這兩點,卻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品格。而李老師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存在讓我們明白,嚴與寬並非對立,而是可以相輔相成,共同構築一個人的美德。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他最能體現這美德。李老師用他的言行詮釋了這八個字的深刻內涵,也用他的智慧與耐心,為我們的成長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開放教室

YouTube Icon 技巧中文 YouTube Channel

評語

這篇文章主題明確,以老師的日常行為為例,生動地詮釋了格言美德。文章層次清晰,語言流暢,情感真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優點:

  1. 內容充實:文中多處描寫李Sir在教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充分展現了他的嚴謹與寬容,內容豐富且具說服力。
  2. 結構清晰:文章按照「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嚴寬結合」「啟發」的順序展開,條理分明,讀來脈絡清晰。
  3. 語言優美:多處使用生動的描寫和富有哲理的句子,使文章更具表現力和啟發性。

建議:

  1. 深化議論:可以在結尾部分進一步探討「嚴寬結合」對社會的意義,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2. 細節描述再豐富:老師生活中的細節如自律習慣、與學生相處的方式,可以再增加一些趣味性描寫,讓形象更立體。


「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心理研究:懂得自我同情的人,較不會陷入憂鬱情緒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永遠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

這一句話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在他們看來,面對苦難和挫折時,同情自己就意味著迴避現實、逃避責任、降低標準和自我放縱。同情自己就會讓自己搞砸一切。

但同情自己真的就意味著在給自己開脫嗎?真的永遠都不要同情自己嗎?

也許恰恰相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自我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