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聲慢.秋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煖還寒1時候,最難將息2。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3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4堆積,憔悴損5,如今有誰堪摘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7,怎一箇愁字了得8!
作者簡介
李清照(公元 1084 – 1151,一說公元 1084 – 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名列「蘇門後四學士」。李清照少日已嫻熟詩詞,年十八嫁與趙明誠,生活安穩,並於青州築「歸來堂」,賦詩品茶,考訂書畫金石。後隨趙明誠宦遊萊州、淄州、江寧等地。欽宗靖康元年(公元 1126),金兵南侵,宋室南播。次年,高宗即位南京應天府,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北宋亡國後,李清照隨夫南下,宦居江寧、湖州。建炎三年(公元 1129),趙明誠病卒。其後李清照流居越州、杭州、金華等地,一說她曾更嫁張汝舟,未幾離異,境遇孤苦。李清照的詞可以宋室南渡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多寫閨情,風格清新明麗;後一階段經歷國破家亡後,境界開闊,詞風較為悽苦悲涼,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她的詞,無論小令和長調,都有佳作,尤以語言清新自然見長。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編有《漱玉詞》、《李清照集校注》等。
背景資料
這首詞作於李清照晚年寓居臨安時。此詞原名《勝勝慢》。上下兩片,有平韻、仄韻兩體,此詞為仄韻。
注釋
1. 乍煖還寒:剛剛還很暖和,很快又變冷,指深秋天氣變化無常。
2. 將息:調養,休息。
3. 晚來:一作「曉來」。
4. 黃花:菊花。
5. 憔悴損:指菊花凋謝枯萎。
6. 誰堪摘:誰:何,甚麼。指菊花。一說指人,即無人可以一起摘花。堪:一作「忺」,解作欲、想要。
7. 次第:一連串光景、情形。
8. 了得:指概括得了。
賞析重點
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婉約詞的代表作,通過層層遞進的情感描寫,展現了詞人深重的離愁別恨和孤獨寂寞的情懷。
1. 開篇反復疊詞,渲染情緒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這一句連續使用疊詞,形成音律上的回環往復,強烈渲染出內心的徬徨、孤寂與悲戚之情。「尋尋覓覓」寫出了詞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追尋,但這種尋找卻沒有結果,轉而變成「冷冷清清」的空虛與落寞,「悽悽慘慘戚戚」則將哀愁進一步加深,表達出極度悲痛的心理狀態。
2. 乍暖還寒,外界環境映襯內心
「乍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詞人用「乍暖還寒」的天氣變化來映襯自己內心的苦悶,這樣的天氣正如她的心情一樣起伏不定。「最難將息」則進一步深化,表現她無法安寧,無法入眠,顯示出極大的愁緒。
3. 借酒澆愁,愁更愁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酒本應能消愁,但詞人所飲的只是「淡酒」,可見其無法真正借酒排遣憂愁。而此時「晚來風急」,外界環境的冷風更襯托出詞人內心的寒冷與不安。
4. 雁過添愁,勾起回憶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詞人見到南飛的大雁,本是秋日的尋常景象,但在她的眼中卻成了觸動內心哀思的意象。大雁自古象徵書信與遠方之人,讓她想起曾經的相聚與如今的離別,因而更加傷心。這句「卻是舊時相識」透露出她的哀思並非無因,而是對往昔生活、愛人或家國的深切懷念。
5. 黃花憔悴,身世飄零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黃花即菊花,象徵著深秋與堅韌的生命力。然而這裡的菊花卻已「堆積」,暗示秋天已經到了末尾,生命開始衰敗。詞人看到滿地落花,對應著自己的孤寂身世,無人與她共賞美景,更無人與她分擔愁緒。
6. 守窗孤獨,愁緒難消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詞人獨坐窗前,連夜晚的降臨都變得漫長難熬。「怎生得黑」表現了她的焦慮與無奈,讓人感受到無邊的寂寞。
7. 梧桐細雨,愁緒無盡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梧桐與細雨自古以來都是淒涼愁苦的象徵,尤其在黃昏時分,更增添了離愁別緒。「點點滴滴」既寫出了秋雨的聲音,也暗示著詞人內心的眼淚,將愁緒一步步推向高潮。
8. 愁不可言,愁無止境
「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最後一句是全詞的總結,點明全篇的主題——愁。「這次第」意指這樣的情境、這樣的心情,而一個「愁」字卻無法完全表達她內心的無限悲傷,讓人感受到愁緒之深、哀痛之切,令人動容。
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以疊詞開篇,極富音樂感,層層遞進地展現內心的孤寂與愁緒。全詞通過天氣、酒、雁、黃花、窗前、梧桐細雨等意象構築了一幅深秋寂寞圖景,充分展現出詞人內心的淒涼與悲苦,將愁思表達到極致,堪稱婉約詞派的巔峰之作。
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以及層層遞進的情感鋪陳,讓讀者能夠深刻體會詞人心境,也讓這首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作。
DSE試題
問︰此詞如何觸覺和聽覺描寫來寫秋天呢?試援引原文略加說明。(4分)
答:
(i) 觸覺:
詞中描寫「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通過描寫秋雨滴落在梧桐樹上的細膩場景,讓讀者感受到秋天濕冷的觸覺感受,增強季節的滄涼氛圍。
(ii) 聽覺:
詞中「點點滴滴」描寫秋雨滴落的聲音,以具體而富有節奏感的音效表現出秋天的寂寥與哀愁,透過聽覺讓人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