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2歸浣女3,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4。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 701 – 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從他父親開始,遷居到蒲(今山西永濟縣)。年青時有才名,曾任太樂丞,後貶官濟州。曾在淇上、嵩山一帶隱居,開元二十二年任右拾遺。曾出使涼州。天寶年間在終南山和輞川閒居。安史之亂後篤志奉佛。官至尚書右丞。他在繪畫、音樂、詩歌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山水田園詩的成就尤其突出。
背景資料
這首詩是王維居於輞川時所寫,「山居」就是他所住的輞川別墅,王維晚年在此處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詩中描寫了秋天傍晚時候山村的秀美景色,亦描繪出詩人居於山中的恬淡生活。
注釋
1. 暝:暮色,夜色;○粵 [名],[ming4];○漢 [míng]。
2. 竹喧:竹林裏的喧鬧聲。
3. 浣女:洗衣女。
4.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裏反用其意,說任憑春芳凋謝,秋色仍然很美,王孫自可留在山中。歇: ○粵 [挈],[hit3];○漢 [xiē]。
賞析重點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詩,描寫了秋日山居的清新景色與寧靜生活。全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既展現了王維作為「詩佛」的藝術風格,也體現了他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寫,傳達出一種超然物外、恬淡自適的生活態度。
一、詩句解析
-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詩的開篇點明了時間與環境:秋日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山間顯得空曠而寧靜。「空山」二字既描寫了山中的寂靜,也隱含了詩人內心的空靈與超脫。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這兩句描寫了山中的夜景: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樹的縫隙灑落下來,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潺潺流淌。詩人通過「明月」與「清泉」的意象,營造出一種清幽、純淨的意境,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與美好。
-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詩人將視角轉向人間:竹林間傳來浣女歸家的喧鬧聲,蓮葉晃動,漁舟緩緩駛過。這兩句以動襯靜,既展現了山居生活的恬淡,也為詩中的自然景色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結尾兩句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春天的花草已經凋謝,但秋日的山居依然令人流連忘返。「王孫自可留」化用《楚辭·招隱士》中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與留戀。
二、寫作特點
- 語言簡潔,意象鮮明
王維的詩語言簡潔明快,意象鮮明生動。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僅用十個字就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山居夜景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感受。 - 動靜結合,意境深遠
詩中既有「明月」「清泉」的靜態描寫,也有「竹喧」「蓮動」的動態描寫,動靜結合,使詩的意境更加豐富而深遠。 -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王維在描寫自然景色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與思考。例如,「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兩句,既描寫了秋日的景色,也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與滿足。 - 化用典故,含蓄蘊藉
詩的結尾化用《楚辭·招隱士》中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與留戀,展現了王維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思想內涵
- 對自然的熱愛與讚美
王維通過描寫山居的清新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他筆下的自然景色純淨而和諧,令人感受到一種超然物外的美感。 - 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與滿足
詩中流露出王維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與滿足。他通過描寫山居的寧靜與恬淡,表達了自己對世俗生活的超脫與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 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
王維在詩中展現了一種超然物外、恬淡自適的生活態度。他既不為春天的逝去而感傷,也不為世俗的紛擾所困擾,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享受當下的生活。
〈山居秋暝〉是一首語言簡潔、意境深遠的山水田園詩。王維通過描寫秋日山居的清新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與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既展現了王維作為「詩佛」的藝術風格,也體現了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首詩不僅是王維個人情感的寫照,也為後世讀者提供了一種對自然與生活的深刻思考。
DSE試題
問:詩中的山景有何特點呢?(3分)
答:山景特點包括:
- 清幽靜謐: 詩中描寫山間晚雨初晴,空氣清新,環境寧靜,展現出山居特有的幽靜氛圍。
- 動靜結合: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聯以靜態的月光和動態的泉水相互映襯,呈現出動靜相宜的山水之美。
- 自然和諧: 詩中描繪的景物,如松林、清泉、明月等,構成一幅和諧自然的畫面,流露出詩人對山林生活的熱愛與讚美。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