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1。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
月既不解飲,影徒 3 隨我身。
暫伴月將 4 影,行樂須及春 5。
我歌月徘徊 6,我舞影零亂 7。
醒時同交歡 8,醉後各分散 9。
永結無情遊 10,相期邈雲漢11。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在隋代末年流徙西域。李白出生地有長安、蜀中及西域等多種不同的說法。李白年青時隨父居於綿州青蓮鄉,在開元十二年(公元 724)二十四歲時辭親遠遊,從三峽出川漫遊各地。期間求仙學道,使酒任俠。三十歲時至長安求仕,其後失意東歸。天寶元年(公元 742)四十二歲時奉詔入京,玄宗命待詔翰林。其後因受權貴讒毀,在位一年多即上疏請辭,玄宗賜金放還。安史之亂時永王李璘召為幕僚,永王謀反兵敗,李白坐罪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中途遇赦東歸。後到當塗(今安徽省當塗縣)投靠族叔李陽冰,不久病卒,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詩以豪放飄逸見稱,所作清新自然,往往從容於法度之外,後世譽之為詩仙,在詩壇上與詩聖杜甫齊名。
背景資料
李白詩以豪放飄逸見稱,所作清新自然,往往從容於法度之外,後世譽之為詩仙,在詩壇上與詩聖杜甫齊名。據張健《李白詩選:大唐詩仙》一書考證,本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公元 744)春天所作,共有四首。李白於長安任翰林供奉,因與權臣楊國忠不和,又受高力士讒言攻擊,漸為玄宗疏遠,李白心情抑鬱,在此期間,他發覺自己的願望並沒有達到,翰林供奉一職,不過是為皇上調筆弄墨而已,於是寄情於狂歌痛飲,藉以宣洩胸中的苦悶,本詩乃是此時此情的作品。
注釋
1. 獨酌無相親:獨自飲酒而沒有可相親近的人。相親:互相親愛、相親近。此指可相親近的人。
2.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二句用陶潛句典。陶潛《雜詩》:「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三人:此指李白、月和李白的影子。
3. 徒:只、但。
4. 將:和、共。
5. 及春:趁着春天。及:趁着、乘。
6. 我歌月徘徊:意謂,我唱歌,月亮隨着(我)來回走動。徘徊:往返迴旋、來回走動。
7. 我舞影零亂:我舞起劍來,身影變得散亂。 舞,此指舞劍。零亂,散亂。
8. 醒時同交歡:謂清醒時與月、身影一起歡樂。交歡,一齊歡樂。
9. 分散:離散、別離。
10. 永結無情遊:(日後)永遠與月光和身影結伴作無情之遊。無情:即忘情,語出《莊子.德充符》。指泯除是非、得失、物我之別,不為世俗所困的超脫精神境界。
11. 相期邈雲漢:(與月和身影)相約於遙遠的銀河之上。相期:相約。邈:○粵 [寞],[mok6];○漢 [miɑ̌o]。遙遠。雲漢:銀漢、銀河、天上。
賞析重點
逐句點評
首聯:開篇點題,襯托孤獨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詩人獨自攜酒於花間飲酒,無人作伴。「獨酌」突出了內心的寂寞,而「無相親」更強調了孤獨無依的氛圍。這一聯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為下文鋪墊。
頷聯:奇思妙想,營造三人對飲之境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詩人將杯中美酒舉向天空,邀請明月共飲,並將自己的影子視為同伴。此聯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使無生命的月亮與影子仿佛成為詩人的知己,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和浪漫主義情懷。
頸聯:現實與幻想交錯,寄情春光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詩人雖邀月共飲,但月亮終究不懂得飲酒,而影子也只是被動地跟隨自己,這一現實使詩人產生些許遺憾。然而,他並未因此沉溺於憂愁,而是選擇與月、影暫時為伴,把握春光,及時行樂。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與《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主題相似,展現出李白瀟灑不羈的人生態度。
尾聯:醉夢交錯,超脫世俗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人一邊唱歌,月亮似乎也在隨之徘徊;當他起舞時,影子則紛亂搖曳。這一聯通過擬人與動態描寫,將詩人醉酒時的狂放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描繪了人生的聚散無常,也暗示著世事變幻莫測,帶有一絲淡淡的哀愁。但詩人並未沉溺於此,而是以「永結無情遊」來表達自己對塵世羈絆的超脫,「相期邈雲漢」則寓意著對更高境界的嚮往,充滿浪漫與幻想色彩。
主題思想與藝術特色
- 情感層次豐富:詩歌從孤獨開篇,隨後通過邀月、對影來自我排遣,最後昇華為對自由與超脫的追求,情感層層遞進。
- 奇特想像與擬人手法:詩人將明月與影子擬人化,使整首詩充滿浪漫色彩,也體現了李白天真爛漫的個性。
- 語言流暢,節奏明快:詩句朗朗上口,對仗工整,富有音樂美,使詩歌極具藝術感染力。
《月下獨酌》是李白代表性的浪漫詩作,詩人借月與影的陪伴來排遣孤獨,但最終選擇超然世俗,追求自由。詩中既有淡淡的憂愁,也有豪放的灑脫,展現了李白不受世俗拘束、瀟灑不羈的個性,讀來餘韻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附錄]
《月下獨酌》其餘三首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
DSE試題
問︰李白如何將冷清的環境變得熱鬧?
答︰
聯想與幻想: 作者透過想像自己與明月和影子一同歡聚,將原本冷清的情境轉化為充滿生氣的場面,抒發出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邀請明月與影子為伴: 作者在詩中邀請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與自己共飲,賦予它們擬人化的特質,使冷清的環境增添一絲趣味。
藉酒表達情感: 作者通過飲酒排遣孤獨,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氛圍,表現出與自然和自我相處的自在。
–
Canon Music and Arts Online
學習更多︰全方位中文課程